(上接第一版)
2025年3月,刚参加完全国两会的郭桂义,马不停蹄地回到信阳,将两会精神与茶产业实际相结合,传递给乡亲们。
在夏家冲村、黄庙村、白龙潭村等地,他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土特产文章”的要求,指导茶农用茶文化、茶科技赋能“茶”这个特色产品;同时,他还深入茶山,结合茶叶标准化加工与品质提升,给茶农讲解科学育苗、土壤管理、绿色防控、修剪采摘等春茶管理知识,推动农业增效。
“我对‘茶教授’讲的茶产业、茶科技知识很感兴趣。以后要多种好茶,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茶农叶茂初激动地说。
在光山县净居寺茶场,场长董益胜至今仍保留着郭桂义修改的《茶叶储存规范》手稿。“‘茶教授’带着我们把仓库温度精确到±1℃,湿度控制在55%,茶叶放半年还跟新炒的一样香。”他指着茶场的检测室说,“以前靠鼻子闻、眼睛看,现在有了标准,客户一来就认我们的检测报告。”郭桂义团队主导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如同一把精准的尺子,为分散的茶农提供了共同的“品质密码”。
郭桂义的科技助农实践是信阳农林学院依托专业优势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
作为一所农林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信阳农林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挥人才优势,尤其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助推乡村振兴上持续发力。2024年,该校连续第三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优秀派出单位。
在罗山县方湾果园,该校教授、果树专家范宏伟正手把手向果农传授剪枝技术:“剪口要斜着留,离芽眼0.5厘米,既防病害又促新枝萌发。”果农李玲看着自家往年零星挂果、今年缀满大桃的桃树,笑得合不拢嘴:“范教授教的技术真管用,桃子又大又甜,批发商抢着要!”
这些白发教授躬身田垄的身影,在信阳大地上勾勒出科技兴农的清晰轨迹。
行走在今日之信阳,科技的印记俯拾皆是:5G智慧茶园中,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食用菌大棚内,“四菇联种”模式让菌棒一年收获四茬;稻田边的物联网设备,自动调节灌溉水量……一枚小小的二维码,记录着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成长日记”,见证着老区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的蝶变。
当郭桂义又一次背着装满技术手册的帆布包走向深山茶园,朝阳将身后的茶山染成一片金绿。这位六旬教授坚定地说:“只要茶农还需要,我就会一直走下去!”
在信阳,还有许多像郭桂义、范宏伟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扎根泥土里。正是这些躬身前行的身影,托举起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照亮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之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