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乐
“俏皮话”,其实是歇后语。在我的家乡,豫东的乡村里,人们管叫它“俏皮话”。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说起来十分自然贴切。
“歇后语”源于民间,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成为我家乡人们口中的“俏皮话”。他们用独特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文字组合的神奇魅力。
在我家乡,目前仍流传着不少听起来非常有意思、脍炙人口的“俏皮话”。用方言说起来,滑稽、有内涵。大人小孩都能说上几条。像:豆腐掉到灰堆里——吹不得打不得、披蓑衣打火——惹火上身、狗咬猪尿泡——空喜一场、秧田搭猪圈——肥水不流外人田、狗咬耗子——多管闲事、霜打的茄子——蔫了……这些都是生活经验的诙谐总结,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的是对世间万象的趣味调侃,像面哈哈镜,把平常事物映照出别样的滑稽模样。寓言深远,言简意赅,以短精悍的语言表达着千言万语,直接表达人们的思维和情感,通过拐弯抹角的表达方式,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屁股上挂钥匙——开后门、财神爷要饭——装穷、老公鸡叨棒槌——嘴劲……
无论是茶余饭后的谈天说地,还是邻里之间逗趣,“俏皮话”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在人与人之间的喜怒中,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
可以说,“俏皮话”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具有鲜明地域性,既富有幽默感,又充满智慧。它承载着乡村区域文化,和乡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形式上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智慧、幽默和哲理融合在一起,不仅在本地流传,也受到其他地方人们的喜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