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陈鹏:昌江纵身一跃 托举生命之光


□本报记者 段黎明

“危难时刻施援手,救命之恩永铭记”——如今,这面书写着14个金色大字的锦旗悬挂在江西省景德镇高新区建设管理局里,而固始籍退伍军人陈鹏却以这一壮举为家乡赢得赞誉,成为弘扬大别山精神的新时代英雄典范。 “当时逆流而上,确实筋疲力尽,但一想到落水儿童与我儿子年纪相仿,手中托举的是一条鲜活生命,便不敢有丝毫松懈。”7月11日,记者电话连线固始籍退伍军人、江西省景德镇高新区建设管理局干部陈鹏。谈及5天前勇救落水儿童的经过,他坦言受伤的脚部仍行动不便。“军装虽已脱下,军人的本色永不褪。”陈鹏语气坚定。

那是惊心动魄的一瞬。7月6日傍晚,景德镇酷热难耐,“景漂”王海磊带着儿子到昌江河凤凰大桥附近水域游泳。岂料水流湍急,儿子脚上的塑料拖鞋瞬间被卷向河心。“本想捞回拖鞋,但水深远超预期。”王海磊只得放弃捞鞋,转身欲返回岸边接应儿子。然而逆流游出的数十米距离已让他精疲力竭。

危急时刻,“有人落水啦!”的呼救声突然响起。王海磊这才惊觉,儿子的游泳圈竟被隔离带浮漂挂脱,不会游泳的儿子在水中拼命扑腾,已被激流冲向深水区。眼见儿子在水中沉浮,体力透支的王海磊束手无策……千钧一发之际,陈鹏如离弦之箭跃入水中。

当时,陈鹏正带着两名幼子在浅滩嬉戏。“爸爸!那个小朋友溺水了!”8岁的儿子突然拉住他的手臂。循声望去,陈鹏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在水面时隐时现。“坏了!”他立即厉声叮嘱孩子:“别动!等爸爸回来!”便纵身跃入激流。

陈鹏奋力游弋,30米、20米、10米……靠近落水者后,他猛地将孩子托出水面。“别怕!抬头!抓住叔叔!”听到指令的孩子本能地稳住身体。陈鹏随即改用仰泳姿势,一手紧攥孩子手臂,一手拼命划水。逆流阻力远超预期,游出不远,他的双臂已麻木颤抖,肺部如火烧般灼疼。而岸边看似咫尺的距离,此刻却仿若天堑。

“当时确实慌乱,”陈鹏回忆道,“但想到手中是鲜活的生命,便咬牙向岸边冲刺,同时呼喊群众协助。”两名热心市民闻声下水接力。最终,在众人合力下,落水孩子被成功救上岸。瘫坐岸边的陈鹏这才发现,血水正从脚底渗出——河床锐石已在他脚掌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

1995年入伍的陈鹏,在消防部队服役10年,曾参与1998年抗洪抢险、宜春火灾扑救等重大任务……2023年,他荣获景德镇市“学雷锋标兵”称号。从军十余载淬炼的军人本色,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之中。

记者手记

戎装虽解 本色不褪

□段黎明

当昌江激流卷走孩子的呼救声响起时,陈鹏纵身一跃的瞬间,跃动的是刻入骨髓的担当。10年消防生涯淬炼的果敢,1998年抗洪抢险熔铸的坚韧,早已化作他血脉里的本能——危难当前,无需犹豫,只因“军人的本分不能丢”。

那句“别怕!抓着叔叔!”的呼喊,是老兵对生命的郑重承诺;脚底渗血仍紧托孩童的臂膀,是党员干部对初心的坚定践行。从军营到地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见不得别人受苦”的赤诚底色。

这纵身一跃,是“退伍不褪色”最生动的注脚。正如那面锦旗上的金字,不仅映照着两个家庭的暖心缘分,更闪耀着千万老兵“若有战,召必回”的信念光芒。他们或许已告别军营,却始终以军人的姿态守护着人间烟火,这便是新时代最动人的老兵本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