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港两城”驱动开放格局


——“淮滨县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时秀敏

汽笛划破长空,满载铁矿砂的千吨级货轮缓缓靠泊信阳港·淮滨中心港,龙门吊挥舞巨臂高效装卸;不远处,疏港铁路专用线建设现场焊花飞溅,钢铁长龙正向港口延伸……这跃动的港口脉搏,正是淮滨县以“一港两城”战略驱动开放新格局的铿锵足音。

作为河南内河航运的“桥头堡”,淮滨县依托淮河黄金水道,以港口为核心引擎,联动豫东南高新区和阜阳城市圈,锚定“港产城人”融合,在“通江达海”中闯出一条开放强县新路。2024年,县域经济排名从全省末位跃升至第40位。曾经的“防汛重点县”,正以“大河大港”之势,书写新时代的“淮滨答卷”。

港通天下: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淮滨港是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单体港口,也是河南距离长江最近、通航效率最高的港口,从这里出发,5000吨级船舶可直达连云港,成本比陆运降低60%!”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董事长武守岩自豪地说。

作为河南通江达海“最年轻”的港口,淮滨中心港自2022年开航以来,以“黑马”之姿改写内河航运格局——

航线网络四通八达:开通了10条集装箱航线和周口港—淮滨港“沙淮水上巴士”航线,合作港口超过30家,构建起覆盖长三角、连接中西部、辐射“一带一路”的“豫货出海”水上高速路;

吞吐量爆发式增长: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万标箱,占全省近半壁江山,较开航首年增长353%;

“多式联运”提速发展:实现了重质纯碱、白云石“铁水联运”以及汽车配件“公河海联运”、铁矿砂新能源“公水联运”,成为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淮滨的“港口突围”,源于对区位优势的精准把握。地处淮河主航道,坐拥“千里淮河第一港”,淮滨县将港口定位为“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硬件筑基,打通开放“主动脉”。累计投入超80亿元,打好港航基础设施三大攻坚战:疏港铁路专用线让港口直通京九铁路,航道升级工程提升淮河航道至三级标准,港口扩容提质工程新建5个2000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提升至50万标箱。

软件赋能,激活发展“新引擎”。智慧港口建设同步发力,“淮上云”平台实现船舶调度、货物追踪全程数字化;新能源运输车辆、直流充电桩批量投用,单程碳排放减少40%;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关监管场所加速申报,外向型经济蓄势待发。

政策破局,开辟市场“新蓝海”。出台集装箱运输专项奖补办法,3年投入3000万元,支持水运集装箱运输业务。2024年,淮滨中心港“散改集”比例提高至35%,铁矿砂、白云石等大宗货物“公转水”趋势显著,港口经济“含金量”与“含绿量”双提升。

产业共振:从“单一码头”到“千亿集群”

临港而兴,依港而强。淮滨县跳出“就港口论港口”思维,以“一港”聚“六区”,推动造船、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与港口深度耦合,打造“前港—中仓—后园”一体化格局。

造船业“乘风破浪”,擦亮“十船三淮滨”金招牌。在淮滨县造船产业集聚区,长达88米、载重6500吨的集散两用货船正在合拢。这里年造船超600艘,产值突破40亿元,占据淮河流域70%市场份额。依托港口优势,淮滨正与中豫港务集团合作建设“一核四园”,布局新能源船舶、智能装备制造,向百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纺织业“织就锦绣”,打造中西部最大化纤纺织基地。作为“中国新兴纺织基地县”,淮滨依托苏美达、阳光集团、杉杉集团、君子林、昊阳服饰等行业龙头,做大做强服装产业“四大集群”,形成从“一根丝”到“一匹布”再到“一件衣”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信阳市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领跑者。

多式联运“链动全球”,开辟开放新通道。2023年,淮滨中心港首趟“中欧班列+河海联运”专列发车,信阳弱筋小麦、户外家具直达欧洲;2024年,与中非贸易航线对接,豫产化肥“坐船出海”销往非洲。目前,港口已形成铁矿砂“水铁联运”、汽车配件“公河海联运”、粮食“散改集”等特色模式,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目标直指7万标箱。

区港联动:从“单打独斗”到“双核驱动”

“豫东南高新区是创新引擎,淮滨中心港是开放门户,二者联动才能实现1+1>2!”淮滨县委书记谷光亚说,2024年,淮滨县已与豫东南高新区签订“区港联动”协议,谋划总投资741亿元的28个重大项目,推动“四港”联动深度融合。

规划同图,下好“一盘棋”。编制《豫东南潢淮临港经济区规划》,以50平方公里联动发展带串联港口与高新区,开工建设S210疏港快速通道,打造“15分钟集疏运圈”;淮滨中心港铁路专用线直通京九铁路,实现“下车即上船”;谋划淮滨至潢川机场高速,补齐“空水联运”短板。

产业同链,激活“双循环”。“十大临港产业基地”已入驻中原粮食物流园等企业12家,港口专用特种车产业园、中欧班列淮滨物流集散中心等8个中豫投资项目正谋划实施,临港船艇装备制造产业园、冷链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正全力推进,枢纽偏好型临港产业集聚成势,“北抓周口港,南抓淮滨港”叫响全省。

淮滨的“一港两城”实践,正撬动区域格局之变——

融入大通道,作为河南“两纵两横两干”水运网的关键节点,淮滨中心港与周口港、漯河港形成“黄金三角”,助力河南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

对接大战略,嵌入豫东南高新区、阜阳城市圈,规划建设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水运港等“四港”联动通道,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开放窗口……

“未来5年,淮滨要建成河南内河航运‘双核’之一,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带动信阳融入长三角‘3小时经济圈’。”淮滨县县长朱志勇信心坚定。

潮涌淮河,千帆竞发。淮滨县以“一港两城”为笔,以开放创新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

一座“以港兴城、以城育港、港城共荣”的现代化新城,正从淮河之滨扬帆起航!

记者手记

内陆腹地的开放哲学

□时秀敏

从内陆腹地的“水患大县”到通江达海的“河南门户”,淮滨的蝶变密钥,在于以港聚势、以链强基、以联破界的开放哲学。

淮滨的突围,始于对“黄金水道”的清醒认知:坐拥千里淮河“第一港”,便握紧了河南通江达海的命脉。三级航道贯通长三角,“淮上云”智慧平台重塑物流效率……累计80亿元投入,让“成本降60%、吞吐量年增353%”成为现实。更以3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推动“散改集”,使铁矿砂“公转水”、弱筋小麦“48小时可达长三角”从愿景跃入日常。港口筑基,化“腹地”为“前沿”。

若仅有码头装卸,港口终是“过路财神”。淮滨的高明,在于以港为核激活产业链条:“前港—中仓—后园”模式,使造船、纺织、粮贸与港口深度咬合。港产共振,变“单点”为“集群”。

真正的开放胸怀,是主动拆墙纳海。淮滨跳出县域藩篱,与豫东南高新区签下“区港联动”协议,更谋划联动阜阳城市圈、融入“一带一路”,让“黄金三角”(周口港、漯河港、淮滨港)撑起河南“双向开放”新骨架。区港联动,融“孤岛”入“汪洋”。

潮涌淮河,千帆竞渡。“一港两城”不仅撬动了淮滨从“末位县”到“40强”的逆袭,更探索出内陆县域开放发展的范式。它让大别山革命老区听见了世界的潮声,更昭示:内陆腹地,亦可成为开放前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