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邵家勇
七月的热浪席卷大地,持续的高温炙烤着田野。在我市广袤的土地上,一群“土壤医生”无惧酷暑,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奋战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边界校核工作的第一线,为摸清我市土壤质量家底默默贡献着力量。
7月9日,在前期土壤类型边界校核资料收集与处理、室内研判的基础上,新县三普野外校核正在进行土壤类型图斑精细化复核与边界确认,这意味着全市三普土壤类型边界校核工作即将收尾。
此次土壤类型边界校核工作是整个三普工作的关键环节,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土壤类型图的制作以及土壤普查的准确性和成果应用的可靠性。精准的土壤分类与空间信息,对全市农业生产中科学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特色农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及粮食安全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作用。
三普外业调查队员们手持GPS定位仪、二普土壤图、调查表、土钻、洋镐等工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穿行于田间地头、坡岗山林。汗水浸透衣衫,皮肤晒得黝红,但阻挡不了他们精准定位、细致核对每一个土壤类型图斑边界的脚步。面对酷暑热浪、复杂地形、界址模糊等实际困难,队员们发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作风,反复比对、多方求证,确保图、数、实地三者高度一致,确保土壤类型边界划分科学合理、数据真实可靠,为构建全市高精度土壤“三维一张图”打下坚实基础。
市县(区)三普领导小组办公室高度重视土壤类型边界校核工作进展与人员安全,主要领导及农业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一线,慰问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叮嘱大家科学安排作业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做好防暑降温与安全保障。
这群“土壤医生”用脚步丈量热土,用汗水诠释担当,在骄阳下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三农人”的奉献篇章。目前,全市三普土壤类型边界校核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全体队员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坚实的土壤数据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