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建·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中医药文化在医学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重育人价值


□朱翅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维度。

筑牢文化根基与专业认同。中医药学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的深刻理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将人放在自然与社会的大系统中审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强调动态把握疾病规律;“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体现着前瞻性的健康智慧。这些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而且与现代医学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深度契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这些理念,关键在于建立文化自信的桥梁。引导学生认识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辩证思维与系统方法中的科学内涵,建立对中医科学性的理性认知。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在文明互鉴中确立专业自信,更能启发他们在未来医疗实践中,既掌握现代技术,又葆有中国医者的人文情怀。

塑造道德品格与职业精神。医学职业道德的培育不能停留于规范教条的灌输,而需根植于深厚的伦理传统。“医乃仁术”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大医精诚》强调“先发大慈恻隐之心”,《黄帝内经》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都蕴含着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这种伦理传统对当代医学教育具有重要启示:第一,将“仁心仁术”思想融入医德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医术的精进必须以德为根基。现代医疗中的过度商业化、技术化倾向,更需要传统医德的当代规约作用。第二,中医药文化中的“人命至重”理念,要求医者超越功利考量,始终将患者福祉置于首位。这与当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一脉相承。第三,中医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医学生指明道德的基准线。将这种伦理传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引导医学生在专业成长中始终持守人道主义精神。

培育创新思维与实践智慧。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其治疗手段,更在于其独特的认识论体系。“辨证论治”原则作为中医核心思维,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精髓,其强调动态把握疾病规律,要求医者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环境变化调整诊疗方案。这种思维范式引导学生建立整体医学观,避免“只见疾病不见人”的局限。“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倡导疾病预防先于治疗,引导学生关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而非仅着眼于疾病干预,契合现代预防医学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发展史本身就是守正创新的过程,“守正”是对“勤求古训”的继承,“创新”是“博采众方”的升华,二者构成传统医学现代化的方法论基础,深刻揭示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辩证关系,为医学生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启示。这种思维培育,使得学生在掌握前沿医疗技术的同时,仍保持对医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三重育人价值,需要抓好三个着力点。首先,注重课程设计的深度融合,要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壁垒。在思政课中设置中医药哲学思想专题,在专业课教学中提炼医德伦理元素,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例如,在医学伦理学中融入“大医精诚”思想,在临床教学中强调医患沟通中的人文关怀。其次,注重校园文化的浸润滋养,要营造潜移默化的育人场域。通过中医药文化景观、名医格言展陈、经典诵读活动等载体,使仁心仁术的理念融入日常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自然形成价值认同。最后,注重知行合一,上好一堂“大思政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服务、基层义诊等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体悟“医者仁心”的真谛,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行为自觉。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提升青年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医药文化,培育中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药类院校,探索中医药文化的育人价值并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深入落实“两个结合”,培养学生树牢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应然之为。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