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江玉坤)近日,记者从刚刚落幕的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政务服务博览会上得到好消息,信阳市政务大数据中心提交的“高效办成一件事”参评案例荣获“优化营商环境宜商高效示范案例”奖,并成功入选《2025年第八届政务服务博览会优化营商环境案例汇编》。
这份荣誉,是我市“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运行的实效见证。“‘高效办成一件事’,这件事不是简单的事,而是集成化的事。”市政务服务中心代办服务科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为打破部门协同壁垒,成立市政府高位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专班,印发《信阳市“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实施方案》,线上搭建“一事联办”专区,线下开设集成服务窗口,形成“市县一体、跨域协同”的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市重点事项办件量突破13万件,群众满意度高达95%。
据了解,近年来,信阳市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充电桩报装、退休等“一件事”办理广受好评。为真正实现政府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把事办进群众心坎里,我市构建了全周期服务保障机制,重塑审批流程,丰富服务渠道,线上线下齐发力,为群众打通办理程序的“最后一关节”、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新生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入学,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政务办理都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切实让群众享受到“一站办好”的政务服务体验,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但让群众真正满意,最重要的还是得“办成事”。“那些没办成的事儿,就像堵在心里的疙瘩,全记在了‘问题账本’里。高频卡壳事项被逐一标注,窗口工作人员定期‘开小灶’实训。过去那些让群众跑断腿的‘拦路虎’,现在正一件一件被拆解得明明白白。”“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代表看着行政大厅内不断滚动的叫号大屏,骄傲地说。
独木桥走车迟早堵,多开道才能跑顺溜。我市深谙此道:推出全程网办、异地代办等八大通办场景,让数据能够穿云跑路,实现“链上核办”,打造网上办事专区,24小时不打烊,“信用可办”撕掉“证明围城”,让守信者直走“快车道”,属于信阳人民的“政务立交桥”腾空而起。
此刻的政务大厅内,穿校服的学生在办理临时身份证,拎菜篮的阿姨查询医保信息,叫号屏的数字如跃动的音符……当全国奖项的光环落在此处,映照的不仅是13万件办件量的数字答卷,更是“高效办成一件事”背后那无数个被数据温暖、被服务照亮的日常瞬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