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凯)“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溢价能力上不去;传统腌制工艺保鲜技术难突破,电商渠道开发又滞后,企业转型真是举步维艰。”近日,面对行业困境,海涛渔业负责人道出了辖区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共同心声。
为突破水产精深加工技术壁垒,助力传统渔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羊山新区新申街道创新搭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特邀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科学领域权威专家卢瑛、信阳农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建芳及其科研团队深入基层,通过“一线问诊+精准开方”模式,为辖区水产品加工企业注入转型发展新动能。
在专题产研对接会上,新申街道创新会议形式,将技术研讨阵地前移至生产现场。辖区内海涛渔业、国兵渔业、南湾渔港等8家企业负责人与专家团队共聚一堂,直陈发展难题。
卢瑛结合国际水产加工前沿趋势,现场开出“技术良方”:“建议企业分三步走——短期引进超低温速冻锁鲜技术保品质,中期联合开发鱼糜制品、海鲜调味品等预制菜新品,长期布局功能性海洋食品研发。”李建芳则围绕信阳淡水鱼资源特色,提出打造“豫南风味即食鱼制品”区域品牌的产业化路径。
为深化产学研用融合,随后,街道组织企业代表随专家团队赴信阳农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深度调研。在省级水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现场演示了鱼骨胶原蛋白肽提取、淡水鱼鳞深加工等前沿技术,企业家们手持样品频频驻足询问;在智能化中试车间,自动化的清洗、分级、包装生产线引发企业代表浓厚兴趣,国兵渔业负责人当场与校方达成智能设备升级合作意向。期间,校企双方还围绕建立“淡水鱼加工技术创新联盟”展开热烈讨论,初步形成技术攻关、人才共育、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合作框架。
新申街道主任薛奎表示,街道将持续当好金牌“店小二”,不断完善“三个保障”机制,建立高校专家与企业技术需求双向对接机制,设立水产精深加工专项扶持基金,打造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助力辖区水产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