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高晶晶
淮河之滨,金浪连天。联合收割机轰鸣着穿梭于万亩麦田,饱满的麦粒如瀑入仓;现代化牛舍内,膘肥体壮的肉牛悠闲地咀嚼着青贮饲料,智能挤奶机精准记录着每一滴醇香……这幅生机盎然的“丰”景图,正是淮滨县以“一麦(弱筋小麦)二牛(肉牛、奶牛)”战略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和“河南省养牛大县”,淮滨曾因产业单一而困顿,如今正以弱筋小麦和肉牛奶牛为“双引擎”,在黄土地里“种”出黄金效益,在牛栏中“养”出振兴动能,走出一条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淮滨路径”。
弱筋小麦:黄金名片的产业破局
“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低,是制作曲奇、蛋糕的优质原料,更是酿酒企业的核心需求。当豫北强筋小麦占据市场高地时,淮滨选择在‘弱’中寻机遇、谋突破!”市农科院小麦所研究员周国勤道出淮滨县产业选择的智慧。
淮滨地处北纬32°黄金种植带,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分布均衡,弱筋小麦出粉率高达76%,湿面筋含量稳定在22%以下,被五粮液集团评定为“酿酒专用麦最佳产区”,是全国弱筋小麦生产核心区。全县种植弱筋小麦80万亩,年产量达33万吨,稳居全国县域之首。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淮滨县将弱筋小麦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建成30个标准化种植基地,构建“专家团队+农技专员+示范农户”三级服务体系,创新“一喷三防”“测土配方”等技术模式,推动亩均单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
在淮滨县台头乡,种植大户谢实营满怀丰收的喜悦:“今年,我种了1000多亩弱筋小麦,县里不仅提供优质种子,还派技术员全程指导,预计每亩能增收150多元。”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淮滨县委书记谷光亚在调研时强调。县里积极引链强链,与五粮液集团共建25万亩可溯源原料基地,年订单供应量达6万吨,未来将突破12万吨,让弱筋小麦“接二连三”释放价值。“淮滨的麦田,就是五粮液的‘第一车间’!”谷光亚如是定位其价值。
淮滨县还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吸引了一批食品加工企业落户,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在淮滨县弱筋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机器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小麦粉和各类烘焙食品正装车发往全国。淮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学强告诉记者:“园区内聚集了多家面粉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年加工弱筋小麦能力达25万吨,生产饼干、蛋糕等烘焙食品3万吨,年加工产值超过23亿元。” 肉牛奶牛:全链发展再塑动能 “过去养牛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在淮滨县三空桥乡蒙牛现代化智慧牧场,2000多头引自澳大利亚的纯种奶牛佩戴着智能项圈,其活动量、产奶量等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牧场技术员轻点屏幕,饲料配方、环境温控等参数自动调整。这是淮滨县与蒙牛集团、河南景尚牧业合作打造的豫南最大奶源基地,一期年产鲜奶3万吨,二期将达9万吨。
同样在三空桥乡,淮信牧业肉牛基地圈舍明亮,肉牛膘肥体壮。负责人刘永健指着堆积如山的青贮饲料包说:“这2万多吨饲料,正是小麦秸秆变废为宝的成果,既解决了秸秆利用问题,又支撑了畜牧业。”场地上,与新疆中新建农牧托管合作的2200头肉牛正陆续入场。
淮滨的畜牧产业突围,始于对传统散养模式的颠覆。2023年以来,该县抢抓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机遇,以“二牛并进”构建全产业链——
与蒙牛集团、河南景尚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一期存栏5200头奶牛现代智慧牧场已建成,全部投产后可解决100多人就业,年增加600多万元收入,并带动周边农民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及订单农业,带动农民种植青贮玉米2万多亩,年增加农民收入750余万元。
与新疆中新建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的2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项目落地,涵盖饲草种植、生态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与北京京沣集团共建万头奶牛基地,配套建设乳制品加工厂、冷链物流中心。这两个总投资超20亿元的项目,将使淮滨肉牛产业产值翻倍。
数据见证变革:目前,全县肉牛养殖场(户)达1681家,规模养殖场35家,存栏量较3年前增长40.6%。
从“散养”到“智养”,从“一桶奶”到“一盘棋”,淮滨“二牛”产业迎来了新跨越!
产业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5月19日,淮滨县再传捷报:与新疆中新致远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喜结连理”,双方就肉牛全产业链项目正式签约。项目落地投产后,淮滨县将有望成为区域性肉牛产业高地。
龙头带动产业兴。以“一麦二牛”为旗帜,淮滨县的农业发展欣欣向荣,芡实、猫爪草、设施蔬菜、渔网编织、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特色产业与“一麦二牛”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构建起了淮滨县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绘制出一幅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城乡互通基底实。投资15亿元建设“四好农村路”235公里,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建成豫南最大粮食仓储物流园,弱筋小麦48小时可达长三角烘焙企业;规划中的京港台高铁淮滨站,将让淮滨牛肉3小时直达京津冀餐桌。
交通网与产业链同频共振,淮滨县城乡要素流动从未如此畅达!1200余名“新农人”返乡,在田野播撒智慧火种,形成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
2024年,淮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淮河之滨徐徐展开。
“从‘望天收’到‘科技种’,从‘小散弱’到‘全链条’,‘一麦二牛’之路印证了特色农业的无限可能!”淮滨县县长朱志勇表示,未来,将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弱筋小麦精深加工突破百亿元规模,打造豫南最大肉牛产业集群,让“淮滨粮仓”变身“中央厨房”、“传统牧歌”奏响“现代强音”。
麦浪翻涌,牛哞悠扬。当弱筋小麦的清香弥漫乡村振兴之路,当肉牛产业的蹄音叩响共同富裕之门,淮滨,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正向着现代农业的星辰大海阔步前行!
记者手记
农业振兴的破局之道
□时秀敏
以“一麦二牛”战略为犁铧,淮滨在黄土地里深耕出一条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突围之路。
淮滨的智慧,首在“不盲从”。当强筋小麦风靡市场,它精准锚定北纬32°黄金带的自然馈赠,成就了“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的金字招牌。同样,依托秸秆资源与市场需求,瞄准“二牛”产业,让传统农区变身豫南奶源高地与肉牛全链基地。这深刻昭示:乡村振兴,绝非照搬模板,而需在自身土壤中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基因。
其破局之道,还在于链式思维。一粒弱筋麦,从直供五粮液,到精深加工成烘焙食品,实现身价百倍跃升;一根小麦秆,化身青贮饲料滋养肉牛,串起循环农业金链条。蒙牛、中新建等龙头引入,更推动“二牛”产业迈向高附加值环节。淮滨实践铿锵证明: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破解农业低效的关键密钥。
智能项圈实时监测奶牛健康,“一喷三防”技术稳控麦田产量,数据屏幕替代了“靠经验养牛”的老方法……淮滨的田野牧场,“望天收”变为“科技种”,“小散弱”升级为“智慧链”。这充分说明:科技赋能,是传统牧歌变奏现代强音的不二法则。
淮滨之路,为广大农业县提供了深刻启示:找准特色、深耕链条、拥抱科技,沉睡的乡土资源便能迸发出迈向“星辰大海”的磅礴动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