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 常腾
一、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概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红色革命圣地,足迹遍及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30个市县(含直辖市),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近30处、50余个革命纪念地(包括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故居、旧址等)及红色故土、革命精神进行了回溯与传承,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这一系列“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既见证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波澜壮阔历程,更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价值导向的确立和教育方式的创新。这一实践既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素材,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径。
二、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
(一)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有力见证。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在于这些红色足迹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红色足迹的学习,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系列伟大实践,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这些红色足迹是精神的传承。通过讲述红色故事,传颂红色经典,不仅能够增进对艰苦卓绝革命历史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信念的坚守。
再次,这些红色足迹也是实践的课堂。通过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在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践行感悟中加深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把握,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所见证的历史与故事,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例证,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性与正确性。
第一,红色足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明证。学生通过红色足迹,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展现出的强大真理力量。第二,红色足迹是价值观念的传承载体。通过红色教育,学生能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对推动社会前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性。第三,红色足迹是精神动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思想方法,在红色足迹中既是革命成功的法宝,也是当代青年破解难题的思想武器。
(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在持续推进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从内容来看,红色足迹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生动教材。他们串联起一段段革命历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道路。
围绕价值阐释,红色足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沿着这一足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愈益凸显。此外,红色足迹还提供了实践教育的崭新平台,通过主体参与,开展红色足迹研学、实践考察等活动,学生由旁观者变为了亲历者、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实践经验更加鲜活。
三、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观塑造和批判思维培养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行价值观教育,而红色足迹则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教育资源。通过红色足迹,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念、精神和价值追求。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红色足迹背后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思想根源,进而深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现实问题,使他们在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形成基于理性和证据的价值判断。
(二)坚持知识灌输和故事启发相统一
红色足迹融入思政课教学,应注重知识与故事的结合。一方面,基本的知识和理论概念需要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讲述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尤其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理论价值,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具体的红色革命文化情境相融合,强化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进一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坚持综合融入和因地制宜相统一
红色足迹融入不应孤立于思政课的其他内容,而应与课程的其他部分相结合,形成综合体系。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就需要结合高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将红色足迹、革命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使红色足迹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
在红色足迹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启发者,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和实践等方式,主动探索和体悟红色足迹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在内化知识和提升思想境界的进程中,使红色足迹在课堂上“活”起来、“火”起来,真正用起来。
(五)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相统一
红色足迹融入思政课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内的理论讲授,还应包括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以更加多元化、互动式、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程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历史中、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足迹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系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红色足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3JDSZK151)】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