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周传杰)今年以来,为切实解决孤寡老人“吃饭难”问题,息县曹黄林镇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组织辖区人大代表深入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理念,以办好乡村“小食堂”为切入点,通过“访民需、聚民智、督民安”三步工作法,推动乡村大食堂从“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在基层治理中书写了温暖人心的代表履职答卷。
“板凳+门槛”双轨问需,架起民意直通车。为精准掌握群众需求,代表们创新建立“双轨问需”机制:一方面,组建“田间议事队”,利用农忙间隙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以“拉家常”方式收集“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60余条;另一方面,召开“板凳民主会”,邀请老党员、留守老人、返乡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代表,围绕菜品口味、就餐时间、服务模式等5个方面展开讨论,并特别针对60岁以上老人开展“一对一”访谈,梳理出“特殊人群优惠”“早餐增加粥品供应”等7项个性化需求。
“政府+企业+群众”三方聚力,绘就惠民同心圆。 乡村大食堂运营既要保证公益性,又要实现可持续性。为破解“谁来办、怎么办”的难题,该镇搭建“多方协商平台”,组织政府职能部门、餐饮企业、村民代表等主体开展专题研讨,探索出“社会运营+政府监管+群众参与”的创新模式。在运营主体选择上,代表们实地考察了3家本地餐饮企业,综合考量资质、口碑、服务能力后,选定运营方。结合镇内村民消费水平,制定了经济实惠的菜品价格体系;针对特殊群体,推出梯度优惠政策,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监督+服务”双向赋能,交出履职合格答卷。为确保食堂“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该镇建立“全周期监督”机制:成立由12名人大代表和5名群众监督员组成的监督专班,邀请村民代表进厨房、查台账、提建议。同时,坚持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提升。代表们不仅当好“监督员”,更主动担当“服务员”:针对部分老人行动不便问题,推动开展爱心送餐服务,真正将乡村食堂这项“民生工程”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