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每年高考季,都是涉考类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不久前,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开展查处涉高考违法有害信息,特别强调要重点排查清理贩卖所谓“试题答案”、开展招生诈骗等涉考违法有害信息。
高考诈骗的套路看似不断翻新,实则万变不离其宗。骗子们精准拿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利用信息不对称编织谎言。高考承载着考生和家庭对未来的热切期望,改变命运的信念既带来动力,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成为软肋。不法分子深谙此道,常将骗局伪装成“捷径”或“黄金机会”,声称“有门路”“包录取”“保证好专业”,有一些“内部消息”或“专家指导”,抛出诱饵。他们利用家长和考生的期盼与焦虑进行精准诱导,诱使受害者偏离理性判断。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法正加速与新兴技术融合,展现出智能化升级与隐蔽性增强的双重特征。例如,通过AI生成仿真度极高的虚假“官方文件”,或者依托自媒体账号散布所谓“政策变动”的不实信息,并借助算法实现精准推送与定向扩散。这些新型骗局不仅提高了信息甄别的门槛,更凸显了三部门联合查处的必要性——唯有在源头上斩断违法信息的传播链条,才能有效遏制其技术化、产业化的蔓延态势。
防范高考诈骗,保持理性是第一道防线。从命题制卷到招生录取,每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防护。那些神神秘秘的“内部门路”、号称能“搞定答案”的妄言,不过是骗子编织的幻梦。高考试题是国家绝密,岂能轻易泄露。任何宣称“考前获题”的把戏,本质都是在收割“智商税”。面对网上流传的所谓“招生改革通知”或“内部渠道”,应通过教育部门、招考机构的官方渠道核实,切莫轻信夸大宣传。毕竟,真正的成功从无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