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激活“天气+文旅”的附加值


□周涛

当下,气象景观与文旅场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与期待——自然气象不再是旅游活动的背景板,而是串联起体验升级与产业创新的主线。通过精准预判天气变化,设计弹性化活动方案,文旅产品不仅能规避恶劣天气风险,还能将云雾、雨雪、虹霓等自然现象转化为独特的体验标签,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纵观全国,以气象为支点的文旅创新案例层出不穷。冰雪资源丰富的哈尔滨,利用极寒气候打造冰雪大世界,将零下的凛冽转化为冰雕艺术的狂欢;福建霞浦依托潮汐与日出规律,推出“追光摄影”主题游,让滩涂光影成为摄影师竞相追逐的瑰宝;浙江松阳凭借低光污染优势,开发高山星空露营基地,把银河观测变成科普研学载体……这些案例揭示着共性规律:晴雨风雪皆可成景,关键在于挖掘气象资源的叙事价值,通过场景营造将气候特征转化为情感共鸣点。

笔者认为,随着气象监测技术精度的提升与文旅消费需求的升级,“跟着天气去旅行”将催生更多创新可能。晴空万里时,鸡公山的嶙峋怪石与南湾湖的粼粼波光构成户外运动天堂,在山巅设露营观测台,在湖畔办星空音乐会,未尝不可;阴雨绵绵之际,茶山云雾缭绕的场景恰是茶文化体验的最佳背景,可以打造“雨巷茶叙”沉浸式剧场,让游客身着蓑衣采茶制茶,感受陆羽《茶经》中的东方美学;云海翻腾之时,波尔登森林公园的落羽杉林便化身仙境,开发“云端瑜伽”“雾中写生”等特色项目,气象奇观亦可转为康养之旅的好条件。

在信阳,民宿集群、信阳小院等文旅新业态分布在茶山、湖畔、山峦、古镇、小巷等地带,我们不妨深挖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用动态策划激活天气附加值,以柔性宣传构建情感连接,让游客在春分竖蛋、夏至观荷、秋分收割、冬至酿酒的时序更替中,感受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相信,当气象资源与在地文化完成深度嫁接,文旅产业便能在风云变幻中把握永恒的诗意,让每片云彩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灵动注脚。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