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肖世兵:兴村富民践初心


□本报记者 高晶晶

近日,记者接到浉河区浉河港镇龙潭村一位村民的“特别”采访请求——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肖世兵。谈及邀请缘由,该村民表示:“肖书记上任以来,为村里办成了不少实事。”

在龙潭村村部,白墙黛瓦的办公房里,便民服务中心窗明几净,整体环境整洁有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肖世兵热情接待了记者。这位身着蓝色细格衬衫的基层干部,面庞透着常年劳作的沧桑,较之同龄村干部更显沉稳。

“这条全长9公里的盘山公路,总投资140万元,其中部分资金为筹借款,目前尚未全部还清。”谈及带领村民修路历程,肖世兵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当地自古就有“金桥银路”之说,更何况这是条最大坡度超60度、海拔落差800余米的险峻山路。

“当年,村集体收入仅靠90亩荒地承包费,年收入不足3000元。”肖世兵动情地说,“但村民出行安全始终是心病,再难也要把路修通。”他带领村民一周内募集70万元修路基金,班子成员更是带头垫资。

通过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肖世兵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引进茶叶加工设备,促成茶厂项目落地,建立投资收益长效机制,确保村集体每年稳定增收6%。“既要集体增收,更要村民致富。”他分析道,全村600余户2700人口中,外出务工仅200余人,茶产业关乎民生根本。

在文新茶旅项目推进过程中,肖世兵妥善化解矛盾:针对村民“改名争议”,明确“行政村建制不变”原则;针对土地流转阻力,耐心阐释“大企业带动产业升级、茶农增收”的发展逻辑。如今,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他创新提出的“错峰采茶”机制成效显著:“旅游旺季时,村民主动采茶接待游客,既保障茶园管理,又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民宿产业已成为村民新财源。每逢节假日,文新茶村接待饱和后,村民经营的特色民宿便发挥分流作用。回望修路历程,肖世兵感慨万千:“当时租用挖掘机每分钟成本10元,日均支出逾万元。如今8000余亩茶园效益翻番,乡亲们都说‘这条路修得值’!”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