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栗栗皆辛苦


龚立堂

遥想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中写下“粒粒皆辛苦”之际,恐怕难以预见,千年之后的这句诗会在大别山的板栗林里,被诠释得这般震撼人心。如今,当都市人惬意地咬开一颗糖炒栗子,沉醉于那绵密香甜时,又有谁能真切体会到这份舌尖上的美好,实则源自一片满布尖刺的“战场”。

信阳板栗,自明清起便身负“皇室贡品”的耀眼光环。然而,这光环背后,满是栗农们几代人积攒的苦涩。种下板栗幼苗后,需熬过漫长的五六年时光,它才肯开花结果,其等待的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养育一个孩子。在这期间,除草、施肥、修枝、防虫,每一项劳动都如同与老天爷、病虫害展开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春天,为板栗树松土施肥时,栗农们需小心翼翼,如同精心照料月子里的产妇。夏日,烈日高悬,他们又得顶着酷热除虫,汗水洒落在滚烫的土地上,瞬间便蒸发得无影无踪。好不容易盼到金秋,真正的“硬仗”才刚刚打响——那一颗颗裹着坚硬尖刺铠甲的板栗,活脱脱就是大自然精心设下的棘手陷阱。栗农们手持竹竿,在树枝间艰难腾挪,稍有疏忽,便会被尖刺扎得满手伤痕。要是碰上连绵阴雨,板栗极易发霉变质,一年的辛勤劳作瞬间化为乌有,这般心痛恐怕比刀绞还要难受。

我们不妨将视野拓展至全国,河北燕山的栗农在悬崖峭壁间艰难攀爬采摘,云贵的栗农背负着百斤重的板栗,在蜿蜒崎岖的盘山道上蹒跚前行,每个板栗产区都有着各自难以言说的艰辛。这不禁令人深思:种板栗如此艰难困苦,为何还有无数人甘愿投身其中?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颗板栗之中——它是栗农们赖以维持生计的口粮,是孩子们读书求学的学费,是老人们看病买药的积蓄,承载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期许与寄托。

在这片被艰辛笼罩的土地上,信阳多栗多绿色食品公司却开拓出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家企业的诞生,恰似给传统板栗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多数同行还在传统手工加工的枷锁中苦苦挣扎时,多栗多早已果敢地投身科技的浪潮。他们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使得板栗清洗、去壳、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宛如一场有条不紊、精准无误的机械舞蹈;低温烘焙技术的巧妙运用,更是在保留板栗营养成分与独特风味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成功打破了板栗的季节性限制,让这份香甜能够四季飘香,随时慰藉人们的味蕾。

多栗多的抱负远不止于基础加工。他们将目光敏锐地投向板栗深加工领域,研发出板栗汁、板栗粉、板栗罐头等琳琅满目的系列产品。这些精致饮料和食品,不再仅仅是普通的农产品,而是华丽转身,为都市白领、年轻消费群体所喜爱。在品牌建设方面,多栗多更是全力以赴,“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权威认证为其产品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频繁现身各大展销会的举动,则充分彰显了其迈向更大市场的坚定决心。如今,“多栗多”这个名字,已然成为中国板栗产业创新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

不过,在为多栗多的创新成就喝彩之时,我们也务必保持清醒的认知,整个板栗产业所面临的困境依然严峻。市场行情的频繁波动、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复杂棘手的技术壁垒,这些难题如同高悬在栗农和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产业的发展。多栗多的成功,无疑是勇气与智慧的结晶。然而,在板栗产业这条漫长且艰辛的发展道路上,它所发出的光芒能否照亮更多同行者前行的方向,仍有待时间的考验,也迫切需要更多力量的凝聚与汇入。

从栗农挥洒的血汗,到企业探索的创新,板栗产业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伴随着深深的阵痛。或许,正是这份贯穿始终的“栗栗皆辛苦”的坚守精神,才赋予了每一颗板栗超越食物本身的深刻意义。它不仅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更是无数劳动者用辛勤汗水与心酸泪水浇灌而成的生命赞歌。未来的征程还很漫长,衷心期望板栗的这份香甜,能够温暖更多人的岁月,也愿板栗产业在创新与坚守的双重驱动下,迈向更为广阔、光明的天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