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尊崇优待强落实
罗山县何家冲村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当时,老百姓为了保护红军付出很大代价,在当地言传最多的就是“何大妈刺瞎眼救红军”的故事。
市双拥办负责同志动情地说,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功不可没,正是有无数个“何大妈”,才使得红二十五军能够在长征途中发展壮大。
还是当年那份情!而今,军队“瘦身”任务艰巨,地方“消化”担子不轻。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常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议、第一书记定期到军事机关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等制度,定期研究双拥工作重大问题,及时把控,大力推动。
我市坚持“八一”、春节期间走访慰问驻军部队,适时组织慰问驻训部队。突出执行任务、特困官兵等重点人员,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慰问和“情系边海防官兵”活动。
像当年苏区拥军支前一样,我市坚持“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原则,带着感情想方设法解决好驻地部队的后顾之忧。2023年6月,随着某部军官史祥东的妻子陈曦顺利调入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近3年驻军部队提出安置要求的随军家属,全部按照原有岗位、专业对口安置完毕。驻军部队官兵和信阳籍官兵子女按意愿入学,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助费全部按时发放。
我市严格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机制。近3年来,召开各类军地协调会30余次,解决驻军部队进出道路整修、国防公路修建、交通保障等多个问题。市本级完成民兵训练基地升级改造,新建地下靶场、民兵防汛水上训练场等。同时,助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帮助某部家属院自有住房顺利办理产权证。
部队以打赢的标准搞建设,我们就要以支前的标准来拥军。近年来,每逢部队过境,我市军地相关部门都主动靠前,提供饮食、医疗等保障服务。作为拥军支前机构的信阳军供站因服务迅速周到,3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今年3月19日,市退役军人综合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利用DeepSeek智能AI技术,搭建了“军人直通车”系统,打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互通渠道,融合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金融支持、法律援助、医疗优待、军创展示、零工市场及“一件事”办理等服务事项。
跨省建站,异乡有“家”。今年,我市先后在北京、苏州、南通设立驻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同时,市退役军人大湾区服务中心、广东服务中心、广东服务中心(广州站)也相继揭牌,为在异乡打拼的退役军人提供贴心服务,实现“老兵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的目标。
去年以来,我市成功举办退役军人专场线上直播招聘活动19场次,17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探索“政府+金融机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发展模式,打造退役军人专属信贷产品56个,为全市退役军人提供创业贷款1800余万元。
反哺老区建新功
“战争年代,信阳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恩情,要竭尽所能反哺第二故乡。”驻信部队官兵情系第二故乡、心系百姓冷暖,自觉融入信阳,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子弟兵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抗汛抢险时、山火蔓延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驻地官兵的身影。驻信部队子弟兵向险而行,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尽显担当。近年来,驻信部队累计出动兵(警)力2万余人次、车辆1500多台次,抢救被困人员400多人,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根叶叶心连心。信阳驻军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特殊优势。信阳军分区和驻军累计投入上千万元,帮助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搭建电商服务平台,签订基础设施援建项目,协调引进致富项目11个,有力改变了老区面貌。同时,驻军官兵广泛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帮扶活动,资助困难学生,设立专项助学金,援建蓝天希望小学和八一爱民学校等。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去年冬天,特大暴雪突袭信阳,造成市区新五大道、新七大道、信阳东站等地积雪严重,交通不畅,车辆受阻。危急时刻,信阳军分区协调驻军官兵700余名、基干民兵5800余名、各型装备30余台,全力投入除雪破冰、疏通道路行动,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群众,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官兵们点赞。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近年来,驻军部队发挥自身优势,每年帮助地方院校开展学生军训,组织国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主动当好学校校外辅导员;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走进光荣院慰问老军人,来到儿童福利院送上文体用品、书籍……处处有身影,时时有温暖,人民子弟兵将信阳视为故乡,把群众视为亲人。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将以此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命名表彰为契机,牢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不忘厚重红色历史,续写新时代鱼水新篇,用足政策、用足智慧,让双拥之花在红城大地开得更加绚烂。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