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这两年,咱们松树坦小学的孩子变化可大了!课间校园内随处可以听到孩子们在唱歌。”5月11日,浉河区南湾街道松树坦小学校长郑久亮对记者说,“这都得益于信阳学院学生志愿者的音乐支教。我们学校多年来一直没有条件开设音乐课,是他们带来了音乐知识、才艺展示和乐器表演,孩子们非常喜欢。”
2023年2月23日,是信阳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志愿者到松树坦小学音乐支教开始的日子,从这天起,志愿者们风雨无阻,坚持每周五为孩子们上音乐艺术课程。
志愿者们带来的不单单是歌声,更多的是孩子们的笑声。他们通过有趣的小游戏,带着孩子们学唱《do re mi》,让孩子们在欢乐中轻松掌握音符;他们寓教于乐,通过游戏帮助孩子们理解歌曲《送别》的内涵;他们带着孩子们唱《花园种花》,引导孩子在歌曲中感受节奏,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支教队长徐喆说:“每次看到孩子们欣喜而渴望的眼神,努力跟着节奏认真学唱的模样,我就特别有动力,觉得支教特别有意义。”
5月9日,阳光明媚,支教志愿者李晓戈像往常一样,怀揣着期待,来到松树坦小学,今天她要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音乐课。
走进教室,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兴奋和期待。李晓戈笑着跟大家打招呼:“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一首特别好听又很有家乡味道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一开始教唱,问题就来了。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扯着嗓子喊着唱,完全没调。李晓戈笑着说:“咱们唱歌可不是比谁的声音大哦,要把这桂花的轻柔、香甜唱出来。”说着,她轻柔地示范了一段。孩子们被逗乐了,也渐渐找到了感觉。
教到“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这句时,班长总是把“竖起来”唱得很快,像连珠炮。李晓戈灵机一动,说:“咱们的班长呀,这红旗飘扬得慢悠悠,很舒展呢,可不能着急‘嗖’一下就飘起来啦。”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红旗缓缓飘扬的样子,班长挠挠头,跟着重新唱,节奏立即就对了。大家一句句学,一遍遍唱,逐渐有了模样。
在教室内听课的班主任代老师下课后感动地对李晓戈说:“你们活跃了我们的课堂,舒展了孩子们的心灵,连带着其他任课老师也觉得孩子们好教多了。”
孩子们心情愉悦了,也有了活力,任课老师也觉得教学时课堂欢快多了,有不少孩子还因此喜欢上了各类乐器。
“两年的支教,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看着他们从不敢开口唱歌,到自信展示,很有成就感。”支教志愿者田震说,“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得到了应用,同学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目前,志愿者团队根据松树坦小学实际需求,实施“单双周分级教学”模式,单周面向一、三、五年级学生,双周则面向二、四、六年级学生,确保全校各年级学生均能接受系统的音乐启蒙教育。
信阳学院教师闫贵说:“通过支教,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服务社会,孩子们也接触到更专业的音乐教育,提升了艺术素养,这是一场充满意义的双向奔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