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初夏的晨光透过“未成年人一站式关爱中心”的窗子,在会议室洒下斑驳的光影。6名低头端坐的青少年与身旁紧握双手的家长,在司法社工温和的目光中迎来了这场特殊的“成长仪式”。全国人大代表汪荣秀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庞,声音里带着怜爱和痛惜:“孩子们,此刻我既痛心又充满希望——痛心于你们触碰了法律红线,更期待你们用行动书写新的未来……”
“家长们,你们同样也要汲取教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始终是重中之重!”汪荣秀动情地说。
5月11日上午,固始县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组织召开附条件不起诉人员集中帮教座谈会。座谈会以“家教有‘法’ 护‘未’成长”为主题,围绕附条件不起诉政策解读、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新法规学习、帮教注意事项等内容,与6名附条件不起诉的青少年和家长展开交流座谈。会议还邀请了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司法社工人员、人大代表等,通过多维帮教机制助力涉罪青少年重塑人生航向。
案件中,多名未成年人因琐事发生冲突,进而聚众斗殴,虽未造成严重人身伤害,但已触犯法律。承办检察官作详细阐述时说,考虑到涉案未成年人系初犯、偶犯,犯罪情节相对较轻,且事后均有深刻悔悟表现,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决定对6名未成年人作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考察期间要做好‘必答题’:定期报告、接受矫治教育、禁止进入特定场所等。”座谈会上,办案检察官结合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及程序要求,系统讲述了考察期行为规范、帮教协作机制及法律后果,引导青少年以敬畏之心珍惜法律给予的宝贵机会。
“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就要参加高考了,按照目前成绩,上个本科没问题。感谢检察官给了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未成年人小明站起来说,眼里满含悔恨的泪水。
“子不教,父之过。我们一定会履行好监管责任,教育引导孩子及时改正,保证不会再犯了!”小辉的家长诚恳地说。
会议室内光影流转,那幅《用爱点亮心灯 用情助燃希望》的壁画在阳光下泛着暖金色的光泽。当司法社工将定制帮教档案郑重地交到家长手中时,小强的父亲指尖颤抖地抚过封面上“向阳而生”的烫金字体,这个曾因儿子涉案而彻夜难眠的汉子,此刻眼中有了希望之光。
“附条件不起诉不是免责金牌,而是法治灯塔为迷途少年照亮的新航标。”固始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吴亚军最后的总结掷地有声。窗外梧桐树影婆娑,6个家庭带着特制的《家庭教育责任清单》离开,而清单末尾的蒲公英图案旁印着——每粒种子都值得等待破茧成蝶的春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