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国货护肤品,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雪花膏时代了”
“美国的很多同行,还停留在使用矿油,矿蜡,白油,酒精的日化时代,甚者几十年配方不变,自诩为“高化”,殊不知,早已经被国产护肤品超越,却依然活在莫名的傲慢中”
“何止化妆品行业,太多行业都是美国落后于中国。”

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的一封《告,美国同行书》,将一起“乡巴佬面霜”的直播风波,瞬间引爆为国产护肤与国际大牌的正面对垒。这封措辞激烈的公开信,不只是品牌回应,更是一次技术自信的宣示。但问题是——今天的林清轩,真有足够的底气撑起国货的技术反击吗?
科技反击,情绪只是序章
此次风波让林清轩敢于公开喊话的,是手中的硬核技术。
而引发争议的第二代黑金面霜,并非靠噱头打造的爆款,而是林清轩在高山红山茶花研究领域13年沉淀、细胞级抗皱方向投入9年的阶段性成果,在市场端也拿到了“2024年天猫渠道中国高端面霜销量榜首”的实力验证。

过去十余年,林清轩围绕高山红山茶花构建起业内领先的科研体系,累计获得专利8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42项。其代表作“山茶花抗皱修护精华油”至今已迭代至第五代,每一代更新都是基于新技术的落地。最新一代产品融合分子重组生物发酵与生物酶切两大核心技术,搭配4项专利原料与9道工艺,经第三方机构检测可显著提升细胞活力,对皮肤屏障与抗皱修护具有明确功效。
这一系列精华油累计产销超3600万瓶,复购率高达60%。林清轩也连续十年稳居精华油类目全国销售额第一,并获得灼识咨询与尚普咨询的双重认证,确立了“中国护肤精华油行业专利数量第一”的行业地位
此外,林清轩还与上海交通大学细胞与基因研究院共建“细胞级抗皱联合实验室”,构建垂直而坚实的科研支撑,并于2025年发布了《中国细胞级抗皱护肤蓝皮书》,以科研成果体系化进一步强化品牌话语权。
这场看似“情绪引发”的风波,本质是一次有备而来的科研力反击。

技术突围不靠一家之力,国货正在集体进阶
更重要的是,林清轩并非孤军奋战。近几年,越来越多国货护肤品牌正摆脱代工贴牌、情绪叙事的老路,转向以科研为支撑、功效为导向的技术驱动型路径。
润百颜背靠华熙生物的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将玻尿酸拓展至多肽、蛋白修护等功效赛道,2022年品牌销售额已突破15亿元。其代表产品“小粉瓶”成为2022年抖音精致护肤的爆品。
珀莱雅联合中科院研发“小夜灯精华”,融合视黄醇与胜肽技术,实现抗老功效加成,是“早C晚A”护肤理念的明星爆品。
薇诺娜则联合皮肤专科医院,建立国内首个“敏感肌评估模型”,在敏感肌修护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长期占据天猫乳液/乳霜品类销量前排。

这些品牌并非只在口头上讲科研,而是通过自建研发中心、原料实验室、临床验证体系等方式,逐步构建了完整的“科研-验证-转化”闭环。更关键的是,这些科研成果已经获得消费端的验证与认可。
林清轩的“细胞级抗皱”、润百颜的“分子定制”、薇诺娜的“炎症靶点”……今天的国货护肤正努力跳出成分炒作的浅层竞争,正一步步构建出自己的科技范式。
靠技术突围,国货护肤开启“对美反击战”
回到那句“美国远远落后于中国”的挑衅式表态,虽然听上去刺耳,却并非毫无根据。这是一位扎根护肤市场二十余年的从业者,对全球护肤格局变化的判断:中国品牌不再只是跟随者,已开始具备主导某些技术方向的可能。
诚然,欧美品牌在基础研究、成分储备、标准制定方面积累深厚,曾是中国护肤市场无可撼动的“顶流”。但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投出了不一样的选票。看看市场数据就知道了。2023年雅诗兰黛中国区净销售额下滑约29%,La Mer热度大幅回落;与此同时,润百颜、珀莱雅等国货品牌在天猫和抖音多个功效护肤类目跻身销量Top5。

这并非情绪消费的短暂回潮,而是消费心智的结构性迁移。
一方面,国产品牌推新节奏更快,能更灵敏地响应油皮、敏感肌、初老肌等本土用户真实的护肤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采用“研产一体化”模式,缩短从实验室到消费端的路径,大幅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落地效率。
我们必须承认,国际大牌在消费者心中仍有“科技权威”的残余影响,但这块高地,正被中国品牌逐步攻破。如今的国货不再依赖价格或情怀,而是用体系化的科研与技术转化能力,实力撬动市场格局。

“乡巴佬面霜”的标签可以一笑置之,“美国落后于中国”的口号可以有争议,但林清轩这一次确实拿出了有底气说话的基础。它至少证明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护肤品牌已具备在技术维度讲述新故事的能力。但未来是否能长期站稳这条“技术突围线”,仍需时间检验。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次,国货护肤是带着数据、带着专利和验证走上战场的。国际大牌曾占据的“科技高地”,正被中国品牌逐步攀登,真正的竞赛才刚刚开始。而这一次,拼的不再是情怀,而是真正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