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街头Cosplay看海派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作者 焦绪杰 回龙吟(高密)酒业有限公司凤粱红高粱酒创始人、高密市瑞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甜叶菊多酚项目负责人


上海,这座被称为“魔都”的城市,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二次元文化的核心地带。无论是南京东路的“中国秋叶原”百联ZX创趣场,还是ChinaJoy、BW等大型ACG展会,抑或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Coser(妆造爱好者),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窥见上海独特的文化特点——“开放、融合、年轻化与商业化”。


开放包容:从“亚文化”到主流认可


Cosplay(现官方定名为“妆造”)曾是小众爱好,但在上海,它已逐渐被主流文化接纳。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首次增设“市民妆造大赛”,标志着这一文化形式正式进入官方视野。


- 政策支持:上海政府与行业协会合作制定《妆造公约》,规范公共场合的Cosplay行为,既保护个性表达,又避免影响公序良俗。

- 社会接受度:相比其他城市,上海市民对街头Coser的接受度更高,甚至不少中老年人也参与其中,如郑州一位母亲为支持儿子爱好,投资开设Cosplay妆造馆。


这种开放态度,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包容性,让不同背景的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


文化融合:本土化与国际化交织


上海的Cosplay文化并非简单复制日本秋叶原,而是融入了本土特色,形成独特的“魔都风格”。


- 本土IP崛起:米哈游的《原神》、B站的BW展会、叠纸游戏的《恋与制作人》等本土二次元IP已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

- 中西结合:如万圣节期间,上海年轻人Cos《甄嬛传》的“安陵容”、《西游记》师徒等角色,将西方节日本土化,形成独特的文化表达。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反映在商业模式中。例如,百联ZX创趣场将传统商场改造为二次元主题商业体,年销售额超7亿元,成为“中国秋叶原”。


年轻化与消费力:Z世代的经济引擎


上海是中国Z世代(95后、00后)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他们的消费习惯深刻影响着城市文化。


- 展会经济:仅2024年7月,上海就举办CCG EXPO、BW、ChinaJoy三场大型ACG展会,吸引超60万人次参与,带动旅游、餐饮、周边零售等产业。

- “谷子经济”爆发:二次元周边(手办、徽章等)消费激增,上海线下二次元商业年规模达12亿元,预计2029年全国市场将超3000亿元。


年轻群体的高消费力,促使商业体主动迎合二次元文化,如静安大悦城、美罗城等商场纷纷引入动漫主题店和快闪活动。


商业化与创新:从文化到产业的跨越


上海不仅接纳二次元文化,更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 游戏产业集聚:漕河泾开发区汇聚米哈游、莉莉丝、鹰角等头部游戏公司,贡献上海60%的游戏行业产值。

- 文旅融合:二次元展会与城市旅游结合,如“原神·FES”嘉年华吸引全国玩家赴沪打卡,带动酒店、交通等消费。

- 科技赋能:VR全感剧场、元宇宙光影展等数字文旅项目,让二次元体验更沉浸,如《风起洛阳》VR互动剧场的推出。


这种“文化+商业+科技”的模式,使上海的二次元经济远超其他城市,成为全国标杆。


结语:上海为何能成为“中国二次元之都”?


从街头Cosplay的兴盛,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文化的核心特点:


1. 开放包容——让亚文化走向主流,政策与民间良性互动。

2. 融合创新——本土IP与国际潮流结合,形成独特风格。

3. 年轻驱动——Z世代的消费力与创造力推动产业升级。

4. 商业赋能——文化不止于兴趣,更成为经济增长引擎。


未来,随着二次元文化的进一步普及,上海或将成为全球二次元产业的新高地,继续书写“魔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