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红色守护:精打细算,筑就“温暖港湾”
“李书记一直要求我们做到‘同样的问题,不让群众反映两次’。一般的小事,比如灯坏了、楼道脏了等,在群里要做到‘五分钟响应’。”社区干部张文娟说。
与李传胜既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又是物业法人一样,张文娟既是支部委员,又是小区物业经理、楼栋“红色物管员”。
身兼数职,为何?两个字,省钱。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为社区节省很大一笔物管人员佣金,压缩物业开支,把钱花在刀刃上。”李传胜解释,“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严格监管账目,公布治理事项,约束治理队伍,把每一笔物业收支都管得严严的。群众知道钱用在哪里,就会信任物业并支持社区工作。”
李传胜笑言:“我管物业上的钱,比管自家的钱都扣得严。逢年过节,我们用省下来的钱给居民发肉发鱼、举办活动,群众哪个不乐呵?”
在千家堰社区,“两委”干部和物管人员个个都是“斜杠治理员”。
既能帮助群众免费理发,又擅长水电修理的李小伟;既会磨刀磨剪、屠宰分肉,又会修护园林的李会军;既是小区“守护者”,又会换锁芯、修水管,还能很好调解邻里矛盾的保安老周……
这些身兼数职的“斜杠治理员”,用服务“刷新了”岗位定义,以至于群众时常夸赞——“在千家堰住,既省心,又省钱!”
文明共生:同心同力,谱写“幸福答卷”
小区驿站墙上的“心愿簿”,发挥着干群同心“风向标”的作用。
独居的王阿姨想用手机挂号看病,大学生志愿者接连3天上门手把手教学;残疾居民老周需用轮椅,社区立即联系共建单位,一天内就把轮椅送到老周家里……看似平常的小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家”的温馨。
“社区成立了千家堰文艺合作社,经常参加县里的演出。每逢重大节日,会在小区演出,热热闹闹的氛围,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小区文艺爱好者李大姐表示。
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节春节联欢会”、传统节日举办的“百家宴”、不定期举办的小区“茶话会”……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密切了居民之间的联系,也为社区治理汇聚共治力量。
“上次反映的路灯问题解决了”“社区旁边的大路修通了”“共享旧衣服,我也领了,很合身”……“茶话会”上,居民们的聊天内容,是对治理成效的真实反馈。
集聚“熟人”资源,发挥“能人”效应。在佳园小区,工作人员常常是“拿一份工资,做多项服务”。
“我常常告诉社区党员和物管人员,多干一点不会累坏,与其闲着,不如在小区里发光发热。”李传胜笑言,“上次,我把家里的洗车泵安装到小区,让群众可以免费自助洗车,大家都很开心,我也有成就感。”
谈及社区治理,李传胜从未停止思考:“要持续发挥共享共治效应。我打算把小区外面的花园打造成开放式花园,把社区书屋变成玩具、旧衣物共享的绿色环保阵地,让群众自发地配合治理、发自内心地爱护小区!”
党建引领,红色守护,文明共生。将300多户居民的日常琐碎,“揉”进一个个“高效办事”五分钟响应机制里;将驿站墙上的一份份心愿,写入“为民服务”的一点一滴治理账本里——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最美答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