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老村部茶厂:

一叶兴乡 茶香筑梦


□本报记者 周涛 文/图

春日,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浉河区李家寨镇当谷山层层茶田上,90后退役军人闵顺强已开始他的“寻茶之旅”。军旅生涯磨砺出的硬茧与茶山岁月浸染的茶色,在他的双手上交织成独特的年轮。7年间,他像现实版的“许三多”,让清水村300亩荒废茶园重焕生机,更将一座废弃的老村部改造成了令人惊艳的“信阳小院”。

沿着清水村蜿蜒的山路前行,可见一座灰墙黛瓦的院落。青石台阶引路,木质门楼迎客,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这里曾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热闹的村部,墙上泛黄的奖状、玻璃板下压着的老照片,都在诉说着往日的荣光。如今,这些承载记忆的物件,成了小院最独特的装饰。

“第一次来到废弃的老村部,我就觉得它不该被遗忘。”2018年,退役后的闵顺强流转了300亩老品种茶山,想让更多人体验地道的茶文化。闲置多年的老村部,既有山乡建筑的质朴,又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正是他心中最理想的场所。

改造过程中,闵顺强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有的墙体进行加固,找来老师傅复原传统叠瓦工艺。如今的小院,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一楼的茶室保留着老村部原貌,长条会议桌换成了茶席;二楼的客房,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同时,加入了智能灯光等现代设施;院子里新添的茶亭,让客人可以沐着山风,看着云海品茗。

小院的灵魂,始终是那一杯地道的信阳毛尖。部队养成的严谨作风,被闵顺强运用到制茶上。他坚持最传统的炒茶工艺:手工杀青时,锅温要严格控制;理条时,手指轻柔而有力;炭火烘焙时,要用木炭。“机器做的茶虽然效率高,但少了温度和灵魂。”固执的坚持,最初并不被理解。山区交通不便,采茶工难找,纯手工制茶效率低下,第一年几乎没赚到钱。

2022年,闵顺强参加河南农大“头雁”培训后,他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打造“茶小满”“茶人强”两个茶IP,让互联网深度赋能茶产业。随着网络的传播,闵顺强的名气越来越大。前不久,一位美国友人到访老村部茶厂,体验了非遗制茶工艺,闵顺强向他们介绍信阳毛尖的历史、独特工艺及优越的自然环境,美国友人赞叹不已,决定将茶叶带回美国分享给亲友。晚餐时,他们还品尝了信阳菜,连连称赞“Delicious”。

“做茶不只是生意,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承诺。”闵顺强介绍,每年春茶季,他都坚持高价收购村民的鲜叶,还专门为留守老人开设了“家庭车间”,让他们在家就能参与茶叶的初加工。在带动乡亲们增收的同时,小院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正如他在朋友圈写的那样:“一片叶子能富一方百姓,一座老屋能够承载一缕乡愁。”

采访札记

茶青印红心

□周涛

当氤氲的茶雾漫过当谷山,闵顺强的身影格外醒目——笔直腰板是军旅烙印,掌心老茧浸润茶香。7年间,这位90后退役军人完成从“保家卫国”到“振兴家乡”的独特转型。

闵顺强的故事交织着两种底色:一种是军人雷厉风行的决断力——改造危旧老村部时,他像攻克阵地般亲力亲为,几个月就让破败村部焕发新生;另一种是茶人特有的细腻执着——为掌握一道传统工艺,他连续数日守在炒茶锅前。

正是这两种底色的交融,让老村部茶厂宛如“神来之笔”。发黄的奖状装裱成茶室背景,旧会议桌改造成茶客围坐的长案。每次在小院接待访客,闵顺强都会向他们讲述每件老物件的来历,以及从老人们口中听到的村中往事。或许,正是这些故事,让小院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向往的心灵栖息地。

这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橄榄绿与茶山青的相遇,既守住了乡愁,又种下了希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