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建·理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变“负”为“赋”民心固


——六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王凌云

近日,我市围绕“实践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推进基层减负工作”组织开展培训,进一步推动减负工作长效化、制度化。这既是巩固治理成果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聚焦“减负松绑”与“赋能增效”双线并进,通过制度革新、靶向整治、机制优化,切实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困境,在一“减”一“增”中,变“负”为“赋”,目的在于让干部轻装上阵、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基层负担之重,根源在于权责失衡。我市坚持以“清单化管理”为抓手,着力全面厘清乡镇(街道)权责边界,以制度为基,划清权责边界,力破“无限责任”困局。如固始县编制《村级活动场所清理规范挂牌指导手册》,依法明确村级履职事项、协助事项,全面清理不规范挂牌的村(社区),收回上级管辖事权。潢川县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将城管、环保等执法权下放乡镇,开具首张乡镇行政执法罚单,实现“事权与能力匹配”。放权赋能,让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准入机制刚性约束,从源头杜绝“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回归“服务”本职。

减负成效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我市紧盯“文山会海”“指尖留痕”等痛点,打出专项整治组合拳。市纪委监委严控每月督查检查事项不超过5项,撤销创建示范项目数十项,清理解散冗余工作群,基层迎检频次明显下降。一些单位推行“四不发”原则,文件数量、会议时长大大压缩,干部从“填表迎检”转向“一线服务”,腾出精力解决民生难题,赢得群众点赞。

基层减负非一时之功,需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我市持续探索“减县增乡”机制,下沉编制充实乡镇,整合“数治”平台,推动资源、服务、技术“三下沉”,让“数据跑路”替代干部群众“跑腿”。这些举措,让减负与赋能并举,以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容错激励汇聚长治合力。

减负松绑非终点,长效善治才是关键。实践证明,只有直击病灶、直面堵点,以“减法”换“加法”,以“活力”保“精力”,方能激发基层实干力量。

从“摘牌减负”到“数字赋能”,从“权责重构”到“考核革新”,唯有将减负纳入治理现代化全局,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桎梏中彻底解放。未来,我们要持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不断深化放权赋能,推动减负从“阶段性攻坚”转向“常态化治理”。唯有此,老区干部才能心无旁骛干实事,群众才能更有幸福感、获得感,“两个更好”才能持续向好、越来越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