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林业资产变资源 深化改革促增收


——光山县持续推进林业改革纪略

□本报记者 高晶晶 通讯员 江原猛

近日,走进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的油茶套种黄金茶叶基地,层层叠叠的茶垄间,农户们正忙着进行茶园管理。“过去守着林子过穷日子,现在林地流转有租金、入股能分红、务工拿工资,一年能增收一万多元!”村民的喜悦道出了光山县集体林权改革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省林下经济、集体林改革和“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光山县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构建抵押担保贷款机制,拓宽“两山”转化双向通道,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径。

面对林农、林企融资难、林权处置难等“老大难”,该县不断发力集体林经营权改革的路径,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光山县集体林经营权流转试点实施方案》《光山县集体林经营权流转证管理办法》《光山县林权抵押贷款担保业务管理办法》,全力推动信用担保抵押贷款的进行。

畅通信息共享渠道。该县推动不动产登记中心信息共享,工作互补,探索不动产证和集体林经营权流转证共存模式。目前,已办理不动产证9起,面积3268亩;受理流转证申请28起,流转面积约23600亩。

建立信用等级。金融部门对全县所有农户、所有村进行信用评定,对评级农户授予信用等级,对符合条件的村授予“信用村”。

打通担保渠道。协调河南农信担保有限公司、光山县金财担保公司为林企贷款提供担保,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

量身开发金融产品。由县林业局、金融中心、银监部门牵头,组织县农发行、县农商行、县建行等多家银行开发出“益林贷”等,提高授信等级,提供政策担保,增加了贷款额度。

截至目前,该县共办理林业贷款业务197笔9675万元。其中,农发行国储林贷款3笔2470万元,油茶贷、林权抵押贷款194笔7205万元,破解了林业经营主体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为推动集体林经营权流转,2019年,光山县政府组建光山县油茶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职能是对接金融机构融资,建设油茶示范基地,采取县油茶公司与乡村合作造林模式,由群众出地、公司出钱、乡村组织、全民参与、成果共享、收益分成。

2020年,光山县政府成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全县林权交易进入平台,实行网上竞价,线上交易,大大提高了林农收益。交易完成后,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发放交易鉴定书,对有融资需求的林业经营主体推荐贷款银行。

在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交易记录中,交易数据见证着改革活力。通过线上竞价,2.18万亩沉睡林地焕发生机,2.73亿元真金白银注入绿色产业。“过去林权证像‘死资产’,现在经过产权交易,价值被激发出来。”光山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经理张学志介绍。

集体林经营权流转模式的探索为农民增加收入。集体经济组织将闲置的林地流转起来,农户以林地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使林权变股权,农民变股民。专业合作社将集体林经营权在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实现了集体林经营权统一管理、集约经营、入股分红。

林业改革激发的能量正在重塑林业版图。在四方景家庭农场,油茶林下套种的小麦亩产达400公斤,油茶丰产后,可亩产茶油40公斤。这种“林粮间作”模式仅是光山25.5万亩林下经济的缩影。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全县建成5个万亩油茶基地、20余个千亩示范区,形成林药、林禽、林粮等复合业态。

龙头企业参与造林,带动林业资源持续增加。龙头企业支付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土地流转费、劳务费,并提供苗木、肥料、农用物资、技术指导,产品包收购,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优先组织当地农户务工。

通过流转造林,带动了周边农户以不同形式参与林业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全县每年投入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都在2亿元以上,群众一方面可以从土地流转中直接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将土地入股,通过合作经营的模式,参与林业产业发展。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到产业基地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实现了“土地流转有收益、参与合作有分红、在家干活有工资”。

行走光山,碳汇交易开启生态变现新通道。2022年,该县与中豫绿发(上海)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碳汇和温室气体减排量开发项目合作协议,进行碳汇交易,实现资源变资产。“我们正构建‘林业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链条。”该县林业局局长金作银表示,通过不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光山林业正在发生着从“守着金山饿肚子”到“生态变现鼓腰包”的生动变化。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