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
清明时节,浉河区董家河镇塔耳湾村的茶园里,薄雾尚未散尽,茶农岳家军已打开手机,查看“数字茶园”平台上的实时数据。5G高清摄像头传回的画面中,土壤墒情、茶叶长势等参数清晰跳动,系统提前3天发出的低温预警,让他及时采取了防冻措施,保住了300亩有机茶园的毛尖嫩芽。
“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连叶面肥配方都有标准要求。”岳家军的茶园里,6个高清摄像头和气象数据采集设备24小时运转,物联网系统将数据同步至云端,技术人员根据分析结果远程指导施肥、修剪。“去年,春茶亩产提高了3公斤,价格也涨了一成。”岳家军说。
在浉河区董家河镇贤峰茶场,300多亩有机茶园被区块链技术 “武装”。每片茶叶都有专属“身份证”——扫描包装上的溯源码,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包装的全链条信息一目了然。“贴上溯源码的茶叶,价格普遍高出普通茶20%左右。”茶场负责人刘峰介绍,浉河区政府搭建的“信阳毛尖521”(五云两潭一寨)区块链溯源体系,已覆盖核心产区八大名山头2.54万亩茶园,将570户茶农和140家茶企纳入监管。
智能虫情测报仪自动识别病虫害,精准投放天敌昆虫;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灌溉……如今的信阳茶山,传统茶农变成“数字管家”,科技让这个古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智能车间:传统工艺插上“数字翅膀”
走进文新茶叶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鲜叶经过风选除尘后,直接进入数字化生产线。蒸汽杀青机精准控制温度,滚筒揉捻机根据茶叶嫩度自动调节转速,智能烘焙房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分变化。“过去,炒茶全凭师傅手感,一锅茶一个味。现在,每条生产线都有‘数字配方’,从杀青到烘焙每道工序参数全部固化在控制系统里。”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拿起刚下线的毛尖茶,嫩绿的茶叶在杯中舒展,“智能化让传统工艺装上‘标准尺’,生产成本降低了30%,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9.5%。”
“除了保留传统制茶技艺外,我们还不断创新制茶工艺,把科技融入茶叶制作之中,培育出了蒸青绿茶、信阳红茶、老白茶系列产品,年干茶加工能力达到绿茶类300吨、红茶50吨、老白茶150吨。”河南蓝天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说,“依托光山大苏山周边2.7万亩优质茶园,公司持续加大产品研发与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类别,在市场上赢得良好口碑。”
从“看天吃饭”到“人机协同”,信阳茶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从茶园到车间的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新建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厂20个,机械化加工率在90%以上,信阳毛尖的“形、色、香、味”更加稳定可控。
产品多元:小小茶叶“七十二变”
在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茶啤酒、茶糕点、茶面膜等新型茶产品琳琅满目。“过去,大量的茶树花都浪费了,现在一亩茶树花至少可以让茶农增收1000元。”该公司董事长华远贵介绍,公司与中国农大、浙江农大等高校联合攻关,将茶树花蕾、花朵、花粉开发成茶饮料、茶保健品,仅毛尖茶啤酒去年的销量就有近50吨。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