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淮滨:不负春光百谷生


□朱丝语

谷雨初过,淮河岸边的晨雾裹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淮滨县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已奏响春耕春管交响曲。与往年不同,今年这片沃野上,传统作物与特色产业交织,科技赋能为千年农事注入新活力。

在王家岗乡吴岗村的连片田垄间,脱贫户陈玉兰正弯腰查看猫爪草长势。去年她将5亩低洼田改种这种形似猫爪的中药材,如今绒球状的黄花已缀满田垄。“初春分株栽种,现在正是追肥关键期。农技员教我们用磷肥叶面喷施,既能壮苗又能防立枯病。”她轻抚着叶片说。作为中原猫爪草之乡,淮滨县依托“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推广林下套种、稻药轮作等立体种植,全县猫爪草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带动6000余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谷堆乡的设施蔬菜基地里,种植大户刘洋掐表观察棚内温度。“上午9时刚给黄瓜打完杀菌剂,现要赶在16时授粉高峰前完成疏花。”他指着智能喷药机介绍,“霜霉病、靶斑病这些‘春季杀手’,得抓住9时至10时、16时至17时两个黄金时段防治。”基地通过错峰用药、熊蜂授粉等绿色技术,使农药用量减少30%,产品直供长三角地区商超,亩均效益达2.8万元。

淮滨县是全国小麦主产县,80多万亩麦田正值扬花期。在芦集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0架植保无人机正在云端编队作业。“赤霉病‘见花打药’最关键,我们通过多光谱遥感提前3天识别染病区域,比人工巡查效率提升20倍。”飞防队队长盯着指挥车上的三维地图介绍。县农业部门建立的“天地空”立体监测体系,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地面传感器,使病虫害防控效率提升60%以上。

从猫爪草的生态种植到红薯苗的工厂化培育,从葡萄园的数字化管控到黄瓜田的时辰农学,淮滨大地的春耕图景里,传统农谚与现代科技正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正如高级农艺师刘学强在田间培训时所言:“节气流转千年未变,但‘靠天吃饭’已变成‘知天而作’。”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农人用智慧与汗水,续写着“科技种田”的当代注解。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