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牛丽薇特别偏爱大别山深处经霜的梧桐叶与银杏叶。在她眼中,叶片脉络清晰如先民的掌纹,质地柔韧似岁月的绢帛。选中的叶子需在山泉中浸泡备用,待经过防腐处理和脱水后,平整如纸,方可执起比发丝还细的刻刀进行创作。
据了解,商城叶雕可分为原色叶雕和变色叶雕两种艺术形式。原色叶雕多以叶脉作底纹,突出叶子的生命力和自然神韵;变色叶雕则利用树叶在秋天因叶斑、受阳不均或突然受冻等原因,在同一叶面形成的多种色彩进行构图,充分彰显大自然色彩的奇妙变化和无尽魅力。
选叶重要,创作思路同样重要。工作室墙上挂着一组刚刚完成的《人生四大喜》叶雕组作。该组作品以信阳历史人物为载体,巧妙融合传统主题:孙叔敖治水遇甘霖、陈元光戍边逢旧友、息夫人联姻新婚夜、吴其濬及第耀门楣。创作过程中,需精选等大的梧桐叶、赴博物馆考据服饰形制,在叶脉间“无中生有”地重构历史场景。作品将千年风烟凝于纤薄叶片,使静态剪影承载动态叙事——既需精准还原时代特征,更要赋予人物鲜活神韵。以叶为纸、刀代笔,让地方史迹通过传统叶雕技艺获得新生,从而引发观者共鸣。
非遗传承路上的引路人
2023年深秋,牛丽薇在非遗进高校的课堂上,将桂花叶分发给满脸好奇的00后大学生。当学生们发现叶肉褪去后,镂空的“信阳毛尖”四字在叶脉间若隐若现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大一学生徐玲玲、伍佳宝在课后笔记里写道:“原来落叶不是终点,而是新故事的开始。”
这位总是笑容满面的商城叶雕非遗传承人,近年来在信阳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叶雕选修课,并组建了大学生创“叶”团队。她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叶片处理、构图雕刻等核心技艺,课堂反响热烈。目前,她已培养了20余名学生,其中邵子可的作品被河南省教育厅专题推介。令牛丽薇欣慰的是,不久前她收到了邵子可用家乡菩提叶精心雕刻的《师恩图》——这份特殊的礼物不仅饱含师生情谊,更开创性地拓展了商城叶雕的选材范围。
“最难的是在叶肉上着色。”牛丽薇在指导学生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毫无保留地传授独门技法:将植物颜料调入糯米胶,用狼毫笔尖蘸取后,以针尖般的力度点染叶肉。
除了着色技艺,牛丽薇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当国内叶雕手艺人还未尝试银杏叶雕刻时,她已率先在扇形的银杏叶上雕出《燕呢春柳》——叶脉主脉化作纤纤柳条,在不足手心大的叶片上,刻出枝头报春鸟的羽毛脉络。这些突破不仅拓宽了叶雕的艺术边界,更让这片承载着乡土记忆的叶子在创新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目前,牛丽薇分别在信阳青年营地、博客小街、平桥小桥胡同以及商城北大街设置了作品展示区和创作区,为参观人员提供沉浸式体验叶雕制作过程的机会。她表示:“下一步,我有意打造大型非遗叶雕展示馆,搭建叶雕文化交流平台,将非遗叶雕做成地域性品牌和文创伴手礼。以独有的形式,把银杏叶、桂花叶、梧桐叶等落叶,做成年轻人喜欢的、可线上线下销售的文创作品。”
在工作室里,刻刀在叶面上游走的轨迹,正将大别山深处的草木春秋刻进千年非遗的年轮里。牛丽薇的工作室总飘着淡淡的叶香,每片叶子都是光阴的切片,她轻轻抚过收藏柜里标着“1992年—2025年”年份的剪纸、叶雕,眼神温柔如见故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