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兴
我是一个书呆子,我爱买书,不是一般的喜爱。从初中时买下我的第一套藏书《水浒传》开始,到现在,我买书已有30多年历史了。其中的苦乐自知,这里就说说我的“买书三苦”吧。
第一苦,自然是囊中羞涩。我老家在新县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兄弟4人,家庭贫困。印象中,每学期开学,一家人都要为筹措学费忧心忡忡。现在的孩子,大概很难想象我怎么能够从每顿5分钱的菜钱里抠出钱来买书吧!事实上,我几乎长年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就在这样的窘境中,我仍然买下了不少书。1987年,我在县城上高中时,主要的行李就是两纸箱书。当然,我要感谢3个弟弟对我的支持。很多时候,为了买本书,往往要把我们4个人的零花钱合在一起。现在清点我的藏书,仍有不少是那时候买的。这些书对我来说更显弥足珍贵,因为它们常常使我回想起艰难的日子;回想起兄弟间不分你我、相互支持的深情。
第二苦,是无处藏书之苦。1989年我应征到北京中国建筑总公司一局集团安装公司当了一名合同制工人。参加工作后,我住在集体宿舍,开始是6人一间,后来2人一间。不论6人还是2人,12平方米的小屋里,床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没有放书架的地方。不得已,只好请人帮忙用木板制作了一个大箱子,既可以当桌子用,又可以当箱柜用。我索性把一些购买的新书和衣物同时装进大箱子里。尽管我因工作需要经常到各个工程点、工地施工,但这个大箱子始终跟随着我,不离不弃。只是要找一本书就比较难了。往往要开箱检查从最上层的衣物挨个儿往下找,经常累得一身汗。从北京辞职回家乡加盟羚锐制药,回来的时候,我带回来的东西最多的还是书,足足有一大箱子呢!
第三个苦,就是丢书之苦。由于没有藏书的空间,丢书难以避免。丢了钱,可以再挣回来;丢了东西,可以用钱再买回来;但是丢了书,有时却很难再买到同样的一本。这时候,就像失去一位朋友,甚至像丢失了生命中的一段日子,没法再找回来。有些书的丢失,至今让我不能释怀。我还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郑兴东、沈史明、陈仁风、包慧编著的《报纸编辑学》,是我从北京王府井书店购买的,也是我最早买下的新闻写作与编辑方面的教材书之一。这本书不止一次地感动我,把我引向了新闻写作与编辑……这本书在我从大兴赶往北京市区的时候竟然丢在了公交车上。书的丢失使我感到痛苦,这痛苦至今仍然留在我心里。
记忆深刻的一次丢书,是在我回到家乡新县后,就在2005年年底。苦熬近十年,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我可以专辟一室供藏书之用。匆忙而兴奋地整理、打捆,陆续往新家搬。整理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现黎信主编的一套《外国新闻通讯选评》只有上册而无下册,这让我十分不安。搬家持续了一个月,我疲劳、不安的心情也持续了一个月。最后一天,终于在一捆早已捆好的书里找到了,自然喜不自胜。为了让上、下册尽快团圆,我找了一个塑料袋把它搁在自行车后座上。骑了几分钟,我伸手一摸,心情立刻大乱:书没有了。急急往回找,找了一遍,没有;又往回找了一遍,还是没有,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最后,我绝望了。当我空着两手回到家的时候,镜中的我面如死灰,双唇紧闭,失魂落魄得无法形容。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