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醉在车云山


姚峻

春日,天将拂晓,晨曦初露,我和几个外地朋友一起开着车,沿着环湖路直奔车云山。

关于车云山最流行的说法是:乾隆年间,申州人程悌隐居此山中,因常见山顶白云翻滚,旋转如轮,遂命名为“车云山”,并自号“车云山人”。车云山又名北仰天窝,位于浉河区董家河镇西北部。它一山跨两省,与湖北的桐柏山区交界,约三分之二面积在河南境内。山上群峰挺拔,山势巍峨,苍山青翠,巨石嶙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车云山脚下。抬头仰望,一条直通山顶、宽约6米的水泥路,犹如一条红色绸带般披在车云山的肩膀上,化为茶乡人的“致富路”。

为我们当向导的罗德国老人早已等候在山下一家茶场。几年前我因茶结识了热情好客的罗德国。他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边深度近视镜。78岁的罗德国曾担任过车云山村的会计,几年前老伴因病去世,他还是舍不得放弃家里的几十亩茶园去外地和子女一起生活。他说:“山上家家户户都有茶园和茶坊。我与茶叶有不解之缘,每天从早到晚都离不开茶。”

车辆行至半山腰一处停车场,我们驻车观景。车还没有停稳,朋友们都急不可耐地跳下车。放眼望去,真是“风景这边独好”。满山青翠、茶香四溢,翠绿的茶垄随着地势起伏连绵,嫩绿的新芽挤满茶树枝头。行走在茶树间,朋友们伴随着欢歌笑语不停地拍照、录像,想把茶山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悉数带回家。身披绿装的茶山上人头攒动,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身背茶筐穿梭在茶园里的采茶女。一双双纤巧的手在茶树之巅上下翻飞,左右轮换,像舞蹈表演似的,让人眼花缭乱。“一捏、一提、一放”,茶筐内不久便装满了茶叶。勤劳的采茶女、漫山遍野的游客与郁郁葱葱的茶园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跟随着罗德国,走进一间炒茶坊里。一位夏姓师傅舒展灵巧的双手,拿着茶把,在空中有节奏地划过。这哪里是在炒茶?倒像是在表演一场优雅的舞蹈。夏师傅介绍,采回来的青叶要经过三次烘焙,前后十几道程序,才能达到香气高、茶足干的目的。

走出炒茶坊,罗德国带着我们走进一家茶社。茶社是集餐饮、民宿、品茶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场所。大家一起围坐在会客厅的一个茶台边,服务员给每人泡上一杯毛尖茶。不经意间,毛尖在玻璃杯里像跳伞队员在空中接到指令一样,慢慢地一根接着一根从水面轻盈地飘落到杯底,欢聚在“舞池”里;而每一根毛尖又如同嫩绿色的颜料一样,在水中渐渐地向四周渗透,水色变得黄绿透明。这番景象让朋友们愣了半天,目不转睛地盯着,嘴里还喃喃自语:“这茶叶香且体形美,总是看不够。”

车辆继续行驶约三公里后,停在了千佛塔附近的一处停车场,我们步行来到了七层千佛塔下。塔高约30米、塔基宽约7米。罗德国说:“现在的千佛塔是前些年由信阳一家企业援助、村民捐资共同建成的。”据他回忆,过去千佛塔只有一间房屋,房屋中间供奉着托天佛石像,两边各供奉着四尊佛像,香火一直旺盛。“文革”期间遭到了破坏,塔里面的佛像也都不翼而飞。他听老一辈人说,武则天称帝迁都洛阳后,日夜辛劳,患上肠胃疾病,久治不愈。在御医的建议下,武则天饮用了车云山贡茶。说来也怪,一向不喜欢喝绿茶的武则天,饮用车云山贡茶却治好了她的肠胃疾病。车云山贡茶的这一功效很快传播开来,一时引为国饮。武则天为彰显车云山茶的奇效,遂降旨赐银在采摘贡茶的车云山主峰建造一座供奉千尊佛像的佛塔,故曰千佛塔。从此,车云山茶与千佛塔一起名扬四海。

一芽春茶绿,一片乡村兴。浉河区持续多年深耕的茶产业,如今爆发出勃勃生机,“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更为信阳人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街小巷中茶馆、茶舍、茶餐厅随处可见,随便走入一家,好客的主人都会为客人沏上一杯香气氤氲的毛尖茶,一边品茗,一边畅谈。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风细柳斜的清明前夕,漫步在绿意遍野的茶山,嗅着清淡宜人的茶香,大家想象着茶农美好的生活,心都是醉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