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老年人“吃饭难”“营养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社区食堂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基本餐饮需求,更成为提升其身心健康的重要载体。
在浉河区,湖东街道创新“社区食堂+”模式,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五星街道探索多元化的餐饮服务模式,用心用情为辖区内居民办好“食”事;董家河镇楼畈村幸福食堂有效解决了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孤寡老人“吃饭难”问题,为他们提供便利、美味、安全的就餐服务……近年来,我市众多街道和乡镇相继打造社区食堂,以一碗热饭的温度,守护着老年人的健康晚年。
实际上,除了营养保障,社区食堂还是老年人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所。许多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或子女不在身边,长期面临“吃饭冷清”“社交匮乏”的困境。社区食堂的集体就餐模式,让老年人“围坐一桌,边吃边聊”,打破了独自用餐的孤独。如湖东街道报晓新村美好邻里中心等食堂还将食堂与阅览室、棋牌室等功能相结合,让老年人在用餐之余参与文娱活动。这种社交属性的强化,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还增强了他们的社区归属感,让吃饭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仪式。
信阳的社区食堂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复制的养老助餐模式。它不仅让老年人从“吃饭难”走向“吃好饭”,更通过一餐一饭的关怀,传递着社会的温度。未来,若进一步探索智慧食堂的“线上预订”“营养分析”等技术,开辟不同年龄段“阶梯收费”“志愿服务”等模式,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社区食堂,为老年人的健康与幸福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这不仅是民生改善的缩影,更是新时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城市温情与智慧的生动体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