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30多年前围着炒茶锅打转的少年,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公司。从智能化生产线到严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倪保春一直“倔强”地坚持着生产“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甚至是“一芽二叶”的信阳毛尖。当年为了研制“信阳红”,倪保春跑遍三省寻答案,如今在他的茶企里,每片叶子都要过“三关”。他坚定地说:“信阳茶的招牌,比金子还重!”
只有真正热爱茶叶、尊重茶叶的人,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茶叶。倪保春对茶叶品质的把控,从茶树枝丫间的新芽开始。采茶季,他总在薄雾未散的清晨上茶山,反复叮嘱身边的采茶工:“眼要尖,心要细,手要快。采下的芽叶要达到‘嫩、细、匀、整、净’的标准,要轻放竹篓中。”倪保春俯身捏起一片芽尖,对着晨光眯眼端详,“信阳毛尖的采摘时间和次数都是有讲究的。手工制茶人追求的就是用心,每一个制茶阶段都承载着制茶人的心血,采摘阶段更是如此。”
匠者,工细之谓也;大匠之门,守望者也。三十六载春秋,倪保春荣誉加身:信阳毛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茶工匠绿茶类中国制茶大师、国家一级评茶师……他4次踏入浙江大学与茶界泰斗共话茶道,还曾远赴日本静冈参加第二届世界绿茶大会。这位制茶大师跨越山海,将信阳茶香带向世界,但最亮的光,仍在土门村的炒茶坊里。
当年的炒茶少年,如今已成非遗“守门人”。每次捧起新炒的毛尖,倪保春眼里都闪烁着炽热的光。这光,照亮了信阳毛尖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路,也点燃了中国茶文化生生不息的炬火。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