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走,一起上茶山


——解码信阳茶产业振兴密码

□本报记者 向炜

春日来信哪里去?走,一起上茶山!

循着茶香,自驾车队一眼望不到边,后视镜里,茶山叠翠,成了春天最鲜活的注脚。

极目远望,采茶人手指翻飞,撷取一芽一叶的鲜嫩,游人挎竹篓学得有模有样。

炒茶坊里,铁锅滚烫,老师傅抖腕翻炒,青叶翻腾间清香四溢,引得围观者连连惊叹。

信阳毛尖博物馆内,年轻人举着茶饮驻足打卡。馆外,孩子们舔着“文小新”毛尖冰激凌嬉笑追逐。

山脚下的茶村炊烟袅袅,农家小院端出地锅饭、焖罐肉,佐一杯明前毛尖,唇齿留春。

这里是信阳!以茶扬名的毛尖之都,依托茶产业振兴助力老区乡村振兴,持续为老区“两个更好”赋能添力。

茶山在望:216万亩茶园里的产业经济学

春回大地,毛尖有信。随着216万亩茶园次第吐芽,信阳8个主要产茶县区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茶山上,采茶工指尖翻飞;山脚下,茶商早已等候多时,优质鲜叶刚下山就被抢购一空。

浉河区车云山上,茶农周传富的账本记录着产业变迁:1998年鲜叶收购价每斤15元,2025年突破180元。“现在采茶工日薪都达到300元啦!”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转账记录。这背后是信阳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干茶年产量9.5万吨,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带动120万人就业,茶农人均收入超7000元。2024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80.3亿元,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三。

政策赋能,科技加持。一组数据勾勒出产业升级路径:科技赋能,建成十几个5G智慧茶园,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10余项生态指标;金融活水,“茶商贷”“茶园险”累计放贷数十亿元;标准引领,出台《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规范全产业链发展。

链条延伸,价值倍增。如今的信阳茶不再局限于一杯春茗。茶饮料、茶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相继面世,夏秋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茶产业正从“一季鲜”走向“四季旺”,从“卖原料”升级为“卖品牌”“卖体验”。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茶产业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茶产业已成为信阳茶区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叶脉传承:千年茶乡中的新茶人

在春雨浸润的东河山巅,非遗传承人周正祥正用祖传“茶把子”技艺炒茶。

枣木炭火映红了他的脸庞,温度计显示220℃——这是百年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邂逅。“火候要像蜻蜓点水。”他在直播间里演示古法工艺,还不忘对着镜头直抒胸臆,“这,是属于商城高山茶的芬芳!”

茶园主理人伍德军有着浪漫的坚持:“别人炒茶为卖钱,我炒茶为养山。”在他打造的茶旅综合体里,游客既能体验传统杀青技法,又能扫码追溯每片茶叶的“数字身份证”。这种坚守与创新并重的模式,让车云山毛尖溢价率达普通茶叶的2倍。

新一代茶人的玩法更加多元——

90后肖珺景致力于“我要让年轻人觉得喝茶很酷”。她以创新思维创立茶品牌“珺景与茶”,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带货打破传统边界,让信阳毛尖走进更多新生代消费者的生活;

“茶界潮男”李朝辉研发的茉莉毛尖成为网红爆款,跨界混搭成为流量密码,月销超万单;

“茶学卷王”陈正军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茶学人才,推动非遗技艺走进校园,让00后通过手机就能学习传统工艺。

一大批“茶二代”“茶三代”主动回归茶山,他们用无人机巡园、智能灌溉系统养护茶树。从直播间到实验室,从非遗工坊到电商平台,信阳茶人正在完成一场静默的革命。他们用科技延续传统,以潮流诠释经典,让千年茶香飘进年轻人的咖啡杯里。

匠心造物:从“绿叶”到“金叶”的质变

“以前种茶糊口,现在种茶盖楼!”茶农直白的话语,道出的是对生活的朴素愿景。

在光山县凉亭乡赛山悟道茶业4200亩生态茶园里,自动喷灌系统正精准作业。董事长匡祯超指着现代化加工车间说:“这里每小时可处理鲜叶2000斤,但最值钱的还是这片绿叶背后的品牌价值。”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