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朱黎明
近日,夜幕降临,固始县蓼城街道尚城一品小区的“邻里议事厅”内灯火通明。由县直单位“双报到”党员、物业企业党员负责人和小区业主党员代表组建的功能型党支部,正在召开联席会议,针对小区充电桩安装问题进行协商讨论。这一场景生动展现了固始县创新构建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业主”五级组织体系成效。
固始县城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0万人。居民群体具有来源广、行业杂的特点,面临人口密度大、治理任务重等挑战。为破解传统小区治理中党组织覆盖不全、资源整合不足等突出问题,固始县充分发挥功能型党支部的纽带作用,着力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提升治理效能。在街道党工委的统筹下,按照“应建尽建”原则,在各住宅小区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各党支部设立3名核心委员,分别由小区业主党员代表、物业企业党员负责人和县直单位“双报到”党员代表担任;依据小区规模吸纳业委会党员、离退休党员等群体,形成“核心固定+动态补充”的组织架构。
针对基层治理人员力量薄弱问题,固始县建立“双报到”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县直单位党员完成社区报到后即编入小区功能型党支部,实行“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双重管理。目前,全县89个县直单位的6000余名党员已到社区报到,其中121名党员担任功能型党支部委员或楼栋党小组长。在秀水街道岳桥雅居小区,县建投公司党员陈礼洪作为功能型党支部书记,牵头解决了小区雨污分流改造问题,并组织12名党员认领绿化养护等岗位。
阵地建设是开展工作的关键一环。固始县秉持“小、巧、精”原则,利用物业企业的空闲办公室打造“红色港湾”,为功能型党支部开展日常工作、居民协商议事、调解矛盾纠纷等提供阵地支持。同时,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建成6个超10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实现城区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邻里中心”内设置了老年人活动室、社区小食堂、儿童之家等10多个功能室,致力于打造“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幸福家园。
在唐城美景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每月5日都会开展“居民议事日”活动,这已经成为居民们期待的重要活动。固始县严格落实“一征三议两公开”制度,设立“邻里议事厅”。小区重大事项通过“一征三议两公开”程序决策,居民也通过“邻里议事厅”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此外,固始县还搭建了小区功能型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议事平台,共同协商小区公共事务。
为提升服务精度,该县在各个小区组建社区工作者、“双报到”党员、志愿者3支服务队伍,以实现小区治理和便民服务的双向奔赴。针对社区干部、网格员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该县常态化、精准化地开展了基本法律知识、消防安全和矛盾调解技巧等业务培训,以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双报到”党员,该县设置了监督指导员、政策宣传员、环境监管员、矛盾调解员、志愿服务员等“五员”岗位,并根据“双报到”党员的工作性质和性格特点,引导他们认领不同的岗位,以便能结合自身特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以党员为引领,组建了由小区业主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
在功能型党支部的引领下,该县的小区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物业费收缴率上升,居民投诉率下降。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党员带头推动邻里议事厅、三方议事平台高效运转,吸引更多业主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居民从 “被管理”走向“要治理”,打破了传统物业单一管理模式,形成了多方共治的新局面,显著提升了业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依托“邻里中心” 开展的各类邻里活动,让邻里关系从“陌生”走向“和睦”,构建起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从“问题楼盘”到“红色样板”,该县通过功能型党支部建设,成功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打通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固始方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