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许二虎:铁血丹心映晚霞


(上接第一版)

这些颇具画面感的情景,令人不禁想起《侦察兵之歌》的歌词——翻高山跨险峰,我们是人民的侦察兵,钢刀插入敌心脏,深入虎穴摸敌情,嘿嘿,嘿嘿,一颗红心随身在,胜利路上打先锋……

血火淬炼铸铁魂

对许二虎而言,70多年前的记忆早已模糊,而双腿的疼痛始终存在。

解放战争期间,因为在战壕里坚持筑工事,适逢雨季,他的双腿在水里浸泡数日,埋下了风湿的病根。这种钻心的疼痛伴随老人数十年。

“那时候受伤牺牲的战友太多了,我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许二虎对很多事情已记不清,却清晰记得部队的番号——17军50师150团,以及一些战斗地名、人名,如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许二虎冒着炮火积极抢救战友,用担架抬出多名伤员,荣立一等功。

那一战,他所在队伍百余人仅存15人。

“我获得的是战斗勇敢奖,可最勇敢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许二虎抚摸着泛黄的立功证书,泪水在沟壑纵横的脸上蜿蜒。

采访中,许二虎忽然挺直佝偻的脊背,饱含深情地唱起抗美援朝老电影《铁道卫士》的插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兵呀……”

歌声里,仿佛有鸭绿江的风雪呼啸而过……

抗美援朝战争中,许二虎记忆最深的是抢修清川江大桥。

清川江大桥是连接中朝边境与前线的重要交通线,是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枢纽,承担着志愿军前线部队弹药、粮食、药品等物资的补给任务。美军凭借空中优势,试图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清川江大桥被多次摧毁。

“1951年年底,我跟随部队到达朝鲜,1952年参与抢修清川江大桥。冰天雪地,我们在严寒或敌机扫射中,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作业。轰炸会随时到来,我们就‘随炸随修’,确保运输线短期内恢复通行……”老人娓娓道来。

清川江大桥的抢修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工程保障的经典案例。随着老人的讲述,我们仿佛看见无数“许二虎”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条“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丹心一片筑山河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遵照组织安排,许二虎参与剿匪战斗,并在1950年10月的剿匪中立了三等功。后来,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1954年,许二虎又到石家庄铁道兵学校学习修铁路技术,至今老人房中还保存很多关于铁路技术的书籍。

1955年到1976年的20多年里,许二虎风餐露宿、几经辗转,从祖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到西南的重庆,从江西的鹰潭到福建的厦门等,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筑,为祖国的交通事业作出贡献,直到后来修建明泌线,担任明毛铁路(明泌线东段、明港西至毛集段)指挥部书记、办公室主任,与信阳结缘。

“信钢的炉火和战场上的炮火一样,都是为祖国燃烧!”1976年3月,许二虎从铁路上转业到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原信阳钢铁厂)任党委副书记、副厂长、顾问等职务,直至1987年离休。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信钢人,成为他们心中的精神引领。

“老书记是信钢的一座丰碑,他坐在那里,就如我们的‘定海神针’。”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部党群室干事李复磊常和许二虎打交道,聆听了老人的英雄事迹,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他和我们一样,深受鼓舞。

“我们定会坚守初心、再接再厉,把老书记的精神传承好,把老英雄的生活照顾好,让更多的人铭记我们的红色传统,让红色基因永续!”李复磊如此感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