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风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春风化雨润桃李 丹心一片育英才


——记信阳市羊山中学优秀班主任王文铮

□本报记者 冯康松 文/图

在羊山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静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动能点石成金、琢璞成器;她用耐心、爱心和恒心抓住学生们的心,努力地诠释着“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卓尔不凡”的教风;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却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知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她就是深受学生爱戴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王文铮。

据学生和家长反映,王文铮最让大家敬佩的,不仅是她优异的教学水平,还有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无私关怀。而她这份热爱和关怀,源自于她曾经的支教经历。

王文铮的教育梦想,源自于毕业后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时,她远赴非洲从事英语口译工作,偶然间接触到一个国际志愿者支教项目。埃塞俄比亚,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虽贫穷落后,却拥有着世界上最纯真的笑容。王文铮被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打动,毅然报名参加了那个项目。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零星点缀着简陋的茅草屋;孩子们赤着脚,衣衫褴褛,却依然用渴望的眼神望着她,仿佛她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天使。王文铮支教的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教室是用泥巴和木头搭建的,桌椅板凳残缺不全,甚至连课本都严重不足。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浇灭王文铮心中的热情。她利用有限的资源,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学习条件。她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用树叶制作教具,甚至自编自导自演英语话剧,只为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半年的支教生活,让王文铮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亲眼见证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也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以及教师肩负的责任。回国后,她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并将自己在埃塞俄比亚的所见所闻所感传递给更多学生,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并树立崇高的理想。

入职羊山中学后接手的第一届班级,整体基础较弱,后进生偏多。面对这样的班级,王文铮丝毫没有气馁,而是更加用心、更加努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王文铮第一次见到小明时,他正趴在课桌上睡觉。王文铮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屑。

“你为什么上课睡觉?”王文铮轻声问道。“听不懂,没意思。”小明懒洋洋地回答。

王文铮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询问了他的学习情况。原来,小明从小就对学习不感兴趣,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的学习也疏于管教。久而久之,他就成了班上的“问题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文铮发现小明对英语课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那天,班里正在播放一首英文歌曲,小明竟然跟着哼唱起来,发音还很标准。王文铮眼前一亮,她意识到,这或许是改变小明的突破口。

课后,王文铮找到小明,和他聊起了英语。“你喜欢英语吗?”王文铮问道。“还行吧,我觉得英语歌挺好听的。”小明回答。“那你有没有想过,学好英语,你就能听懂更多好听的英文歌,还能看英文电影,和外国人交流?”王文铮循循善诱道。小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王文铮趁热打铁,和小明一起制定了学习英语的目标:一个月内背完100个单词,并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为了帮助小明实现目标,王文铮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习功课,教他记忆单词的技巧,并鼓励他大胆开口说英语。在王文铮的悉心指导下,小明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他不仅完成了既定目标,还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主动预习课文,认真完成作业,课堂上积极发言。他的英语成绩也从原来的不及格,逐渐提升到班级前列。

小明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英语成绩上,他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也开始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兴趣。看着小明的进步,王文铮感到无比欣慰。她深知,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和目标。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只要用心浇灌,就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王文铮说道。

王文铮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成长。她经常利用班会课时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学生。她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她热心公益,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王文铮感慨良多地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