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余花梅的励志人生


□本报记者 马迎春

3月30日恰逢周日,新县周河乡毛铺村阳光明媚、风景宜人、游人如织。

一大早,56岁的村民余花梅就将山茶油、野菊花等农产品拿到老宅子门口展销。

“老宅子这一片是村里的核心景点。节假日,随便摆摆摊,一天也能挣个两三百块钱!”余花梅告诉记者,“除此之外,我还定期参加烟草系统驻村工作队在村里组织的‘山货集市’,向来村培训的学员销售农产品。”

余花梅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村里的保洁公司打工,年收入7000余元;参与村里的公益岗,年收入6000余元;卖土特产每年可挣5000多元;有时做做农家饭,一年也能挣个几千元;再加上各种政策补贴……

“这样一算,现在我的收入还可以。自从村里发展旅游业,我们切实享受到了红利。作为脱贫户,我们家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安置的大房子住,挺好的!”余花梅心满意足地说。

余花梅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爱笑。不管什么时候,任何人和她说话,黝黑的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样的余花梅,你很难将其与“命运多舛”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可是,命运就是和她开了个大玩笑——

30年前,在外打工的余花梅回乡结婚,老公憨厚老实,日子还算可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生了一个女儿后,余花梅又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

“那时候,我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求医问药多年,孩子康复效果不明显。”余花梅回忆道,“那几年,我们能看的医生全看了,把外出打工攒的钱全部花完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前几年,她的丈夫因病不能干重活,一家子的重担都压在了余花梅的肩上。

乐观的她勇敢地接受了这一切——

每天带孩子做运动是“必修课”。除此之外,她还要干很多活:上山采野山货,下山向游客售卖山货;平时在村里打扫卫生,周末在老宅子前展销农产品……

“了解到她家情况后,我们多方争取,能给他们争取到的政策补贴,全部都争取到了。”市烟草局驻村第一书记陈萍告诉记者,“她自己也勤劳能干,各种收入加起来很可观,一家人现在日子过得很平静、幸福!”

记者在余花梅家采访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场景:曾经经常乱喊乱叫、需要拴绳才能控制的孩子,现在竟能自如地滑旱冰。“我们练习了无数遍,现在他滑得很稳!”余花梅若有所思地说,“在别人看来,我儿子是个不正常的孩子。可是,在我的心里,他永远是我最亲爱的儿子,能每天陪在他身边就好!”

“余花梅的励志人生让人佩服。她乐观坚毅、勤劳善良、感恩奋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我们很欣慰!”新县烟草局驻毛铺村第一书记郑先武表示,“今后,我们还将重点关注特殊家庭,让更多像余花梅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好,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