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巍巍大别山,红色血脉代代传;悠悠淮河水,革命精神放光芒。3月24日至25日,记者跟随采访团先后来到罗山县何家冲村、新县丁李湾村、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商城县金刚台西河景区,在红绿相映的山水间,探访红色基因与文旅融合的鲜活实践。
“为掩护被敌人抓走的红军伤员,‘红军母亲’何大妈用眼睛作担保掩护他的身份,当众刺瞎自己的右眼……”3月24日下午,在何家冲村银杏树下,聆听义务讲解员何桂英深情讲述何大妈的故事,媒体记者们红了眼眶。90年前,在这棵银杏树下,作为红军长征四大主力之一的红二十五军集结出发,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胜利完成长征,首先到达陕北。
近年来,罗山县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深挖红色资源,建起何家冲学院、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广场、何家冲新时代讲习所等,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仅这一个村就吸引了2000多名外来就业人员和返乡创业者,全村总人口从原来的6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罗山县文广旅局副局长秦翔介绍,如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何家冲村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新县丁李湾村也是一方红色热土,处处是红色传奇。1931年创建的工农红军“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就设在丁李湾东侧,土地革命时期,从这里走出大批革命干部。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期间,在丁李湾驻扎100多天,在此总结的斗争和土改经验被毛泽东称为“大别山经验”,并在全党推广。
“当年,一名小战士在墙壁上刻下的‘二团三营一连’字样,也成为丁李湾的永恒印记。”在古村落一巷子里,讲解员手指着墙壁向采访团介绍,将革命遗址、传统建筑转化为旅游资源,通过文旅融合重构乡村价值,农耕技艺变身体验项目,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今,在这里,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电商直播、研学露营等业态蓬勃发展。
3月25日10时45分,采访团抵达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在“红色画廊”前,《胜利的号角》雕塑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4000多幅影像串联起革命历史与乡村振兴的时空对话。
“抗日英雄赵崇德夜袭阳明堡机场的壮举,想必大家都知道。2020年,赵崇德从千里之外的山西省太行山区魂归故里的夜晚,大雨倾盆,上天感动了,众多群众冒着大雨为英雄送行……”河南日报社原高级记者王天定站在一组照片前,激动不已。
沿“红军路”拾级而上,采访团的记者们先后参观了无名烈士墓群、血染木瓜树、红军医院、红军井等红色景点。村党支部书记陈启鑫讲述的红色故事,令记者们肃然起敬。“‘红色画廊’建在‘红军路’上,人们在阅读红色故事的同时,可以寻找到这里保留的红军足迹。”
午后,采访团来到金刚台西河景区。大别山商城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展板前,讲解员正在讲述张敏烈士舍子救战友的故事,几名采访团记者听得眼眶发红。“没有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河南日报社信阳分社记者刘宏冰激动地说。
行走在景区步道上,不时能见到红色标语和红色遗址,与栈道一侧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景区负责人介绍:“我们将红色遗迹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当天,采访团结束行程后,回望金刚台巍峨的群峰,红色足迹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红色是魂,绿色是根,在这片热土上,光荣与梦想生生不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