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科技赋能助振兴


□本报记者 马迎春

3月23日一大早,平桥区邢集镇周楼村村民杨杰就来到自家烟田,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投入烟田覆土、盖膜、打穴等各项移栽准备工作中。机械在大片烟田里来回穿梭,一幅热火朝天的春耕画卷正徐徐铺展。

“以前是人工覆膜、人工打塘,费人费力费时;现在是机械化覆膜、打穴,节省劳动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杨杰告诉记者,“现在我家种70多亩烟叶,在区烟草局提供新技术的支持下,种烟成本降低了不少,收入也越来越高!”

在邢集镇方畈村一座农机存放仓库,烟农方建旗正在打扫卫生。“这里存放的大小机器有五六种,最大的叫烟田起垄机,这些机器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便利。”方建旗向记者介绍,“对面的电能烤房也是烟叶生产技术更新的一种。以前,通过烧煤烤烟,不仅不环保还费时费力;现在,只需要在电脑上设置好温度曲线就行,省时省力、效率高,还环保,真好!”

记者还来到平桥区兰店乡金色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偌大的烟叶育苗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在用遥控器调控设备对烟苗浇水补肥。“在区烟草局的扶持下,从今年开始,我们更新了育苗方式、水肥设备,这让我们的工作方便多了。”该合作社负责人张传义感慨道。

令张传义感慨的不止这些。在合作社智能控制室,他还带领记者参观了水肥一体化设备。“你看,这个显示屏上可以调控水肥比例,快捷高效!”张传义一边调控数据一边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控制室,可实现对喷灌系统过滤及自动供水,对苗床自动潮汐化灌溉,同时还能实现育苗过程的精准施肥。”

“近年来,我们强化科技兴烟,坚持的总体思路是‘惠而不费、知行合一’。具体执行过程中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让烟农多花钱、增加成本的技术坚决不推;二是工序过于繁琐、技术过于复杂的不推;三是没有经过一年验证的技术坚决不大面积推广。”平桥区烟草局兰店烟站站长戴心成告诉记者,“坚持这些原则,旨在帮助烟农降本增效。通过多年努力,这些新技术为烟农平均每亩年降低成本200元,平均每亩年增加收益500元。今后,我们将持续更新技术,助力更多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