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罗山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珍稀鸟类与生态智慧的奇妙之旅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进信阳农林学院“森林文化节”

□戚静锋

3月18日,信阳农林学院樱花烂漫、春风拂面。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校园里,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进了信阳农林学院的第一届“森林文化节”,为该校师生带来一场关于珍稀鸟类与生态智慧的奇妙之旅!

“大家好,我是董寨的‘代言人’朱家贵!”在开幕式上,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朱家贵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明星阵容”——白冠长尾雉和朱鹮。这两位“顶流”不仅是董寨的旗舰物种,更是生态保护的“形象大使”。朱家贵笑称:“它们不仅颜值高,还特别‘敬业’,每天都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代言’!”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内首个朱鹮迁地保护和再引入野化放归地及华中地区朱鹮种质基因库,曾荣登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保护的“硬核实力”。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和合而生的百鸟乐园》,让董寨的生态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鸟类的乐园,也是科研与科普宣教的“宝藏基地”。作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打造了科研合作的“金字招牌”。朱家贵幽默地说:“我们不仅欢迎鸟儿来安家,也欢迎同学们来‘打卡’。未来,我们期待与信阳农林学院携手,共建生态研学基地,让智慧与自然‘双向奔赴’!”

“同学们,你们知道朱鹮为什么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吗?”高级工程师黄华的鸟类知识讲座,是一场深入浅出又生动的自然课!黄华分享了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迁地保护的传奇故事:自2007年成功引入17只朱鹮种源,并实施人工繁殖以来,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致力于朱鹮种群的扩大与野化放归工作。如今,朱鹮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显著,不仅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稳步增长,野外种群规模也已突破600只!它们的栖息地范围已经扩展至保护区外围,覆盖河南、湖北两省3市8县区,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工作的亮点,也是濒危物种拯救最成功的经典案例。

黄华从朱鹮的迁地保护故事讲到鸟类保护的实践探索,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案例,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董寨优越的自然环境,百鸟争鸣的生态乐园。讲座结束后,有同学感慨:“原来保护鸟类不仅是保护自然,更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