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长喜)“眼球像做了一套广播体操,学新知识时的‘卡顿’感消失了!”3月20日,在信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19班,一名学生在目视前方、眼球左右扫视30次并闭目休息30秒后,惊奇地发现这个简单的动作居然有特殊效果。
这名学生所做的动作,其实是“三觉共振学习法”中的视觉共振训练。当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与市心理研究所联合开展公益心理团辅进校园活动,围绕 “如何学得少、学得好”这一主题,通过科学方法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能与心理调节能力。
简单的眼部动作,原理是什么呢?主讲的信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玲揭开了谜底:这个动作激活了神经通路。在这个过程中,水平眼动刺激双侧脑区,提高视觉信息处理与工作记忆的效率。同时,扫视训练可以提升外周视野敏感度(水平视野平均扩大8°— 12°),减少课堂频繁转头导致的注意力损耗,缓解视疲劳,延长高效学习时长。
课堂上,一个个心理学原理,让大家受益匪浅。班主任老师将课程推送至家长群,让家长也学习了这些知识。
张玲介绍,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与市心理研究所联合开展公益心理团辅进校园活动,旨在解决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压力、情绪管理难题及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升心理韧性,构建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状态,同时为教师及家长提供协同育人新路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