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科技赋能 提质增效


市农科院积极推广“稻菇”轮作模式

本报讯(段庆虎)近日,市农科院党组书记李杰陪同来我市调研的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河南优特产业食用菌专项首席专家孔维丽一行深入部分县区,实地调研市农科院承担的“豫东南片区‘稻菇’轮作示范任务”实施推广情况,通过现场指导培训,进一步为我市食用菌产业增添科技力量。

省、市、县三级农科专家组先后深入潢川县魏岗镇和罗山县铁铺镇部分家庭农场进行调研。孔维丽充分肯定了豫东南片区“稻菇”轮作任务团队的工作,并指出该模式能够“变废为宝、点草成金”。栽培1亩大球盖菇可消耗10亩至15亩水稻秸秆,每生产1吨新鲜大球盖菇能够产生菌渣有机肥约1吨,促进了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过菇还田”表土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显著提升,下茬作物增产10%以上,病害、草害都有较大程度减轻,化肥减量超过20%。

李杰表示,今年是在信阳地区第一次示范该技术,市农科院将充分发挥食用菌、水稻、资环等科技服务团队优势,示范好“稻菇”定区轮作改土模式,充分利用冬闲稻田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秸秆利用途径,促进秸秆基料化使用,通过“稻菇”轮作沃土培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稻米品质。

李杰说,当前,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春季管理的关键窗口期,市农科院各学科团队将积极响应省农科院的号召,深入开展农科系统春管科技服务,彰显农科人使命担当、擦亮农科先锋促振兴党建品牌,全力以赴打好“春耕战”,为保障夏粮丰收、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此次食用菌产业调研不仅为信阳食用菌和水稻产业融合发展“把脉问诊”,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市农科院将依托区域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以科技链撬动产业链,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农科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