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
立足于“抓早处小”,固始县坚持“微事不出格、问题早处置”原则,注重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
一方面,统筹谋划县域治理“一盘棋”。该县创新“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探索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工作体系,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联,心在格中聚”,形成人员下行、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扁平化治理体系,提升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着力整合资源构建“一张网”。该县完善网格化管理和保障制度,将党组织延伸到网格内,把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和服务下沉到网格,把党建、综治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网格体系,全覆盖、无死角地统筹协调和精准治理,提高网格化服务水平。
发挥基层治理的“三种力量”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通过健全群众参与机制,该县通过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三种力量”,努力打造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为基层高效能治理强化了支撑。
汇聚多元合力。该县着力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通过汇聚资源力量,强化基层党组织团结各类组织、链接多种资源的作用,将社会分散、多元的党建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以来,该县党建数字平台下达督查督办工作任务指令9090余条,接收省市“两难”问题工单7390余件,按时办结率98.5%,领导参与度在全市排名始终位于第一方阵,社会问题发生率大幅降低,画出了共治共享的“同心圆”。
激发共治活力。该县通过党建引领,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深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级事务议事决策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人民群众在产业发展、公共事务上踊跃参与、深度融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主要表现在服务群众上更加精准——2024年以来,该县通过微服务平台管理微信群总数1420余个,覆盖家庭数量248026户,群众通过微信群反映民生诉求等1127300余条,民生事项“未诉先办”206件,在全市排名第一,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彰显治理效力。该县社会治理中心通过“网格上报、每日研判、专题交办”系列工作制度,兼顾常态化防控与应急性处置,确保“苗头性问题提前研判、重大风险多元防控”,实行风险管控“全链条”,有效化解了诸如家庭重大矛盾、居民利益纠纷、信访堵点问题等影响基层长治久安、妨碍群众安居乐业的“不稳定因子”。网格员作为基层治理的“触角”,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调处、上报矛盾,保障了“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2024年以来,该县网格员自行处置事项(网格闭环)6214件、村(社区)闭环9648件、乡镇(街道)闭环393件,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充分体现了网格化治理在基层治理中的预警、高效、及时等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五基四化’新目标,为高效能治理强化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强化科技赋能,细化责任分工,实现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型升级,提升防患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和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以县域基层治理高效能有力保障县域发展高质量!”该县社会治理中心主任丁树林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