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旅游业通过文化赋能、体验升级和业态创新,突破传统观光模式的局限,向更高品质、更深深度、更具附加值的方向转型升级,已成为激发城市活力、重塑地域文化的重要引擎。然而,“艺术下沉”以在地文化重构空间,培育生活化美学,也是创新点亮“诗与远方”的关键。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唐文化为核心,打造“穿汉服、吃唐食、看唐戏”的沉浸式文旅综合体;福州上下杭景区通过“杭肆云集”市集将非遗融入街区,形成“非遗+夜游+研学”的复合业态;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主题,用21个剧场构建“行走的史诗”,日均客流量破万……从全国各地的典型案例中不难看出,在旅游迈向更高品质、带来更深体验升级的同时,艺术也在以更亲民的姿态融入市井生活,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说:“旅游业正在从风景的竞争转向场景的竞争,从资源的比拼转向生活方式的较量。”近年来,信阳着力打造全时体验、主客共享、具有文化认同感的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新空间。以青年营地为代表的“营在信阳”露营品牌,进一步丰富了“营地+”等新型业态;以“浉河烟火”为代表的非遗市集,形成“非遗+夜游”的复合业态;以“茶饮南湾湖”为主题的南湾湖水上新航线也在酝酿,将以茶旅融合新场景增强茶旅新体验。
笔者认为,“旅游向上”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追求游客数量增长,而是通过文化附加值和情感联结,让游客从“匆匆过客”变为“深度参与者”,实现“过夜经济”“回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实景演艺的宏大叙事,还是市井街区的烟火细节,只要我们以“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美学”等为支点,让艺术与生活共鸣、旅游与文化共生,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体验闭环,必然能将信阳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