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执笔写红韵 匠心护非遗


——记罗山县老年诗词研究会会长、罗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殷世璜

□本报记者 韩蕾

写作是72岁的殷世璜坚持了40多年的爱好。写什么?写硝烟岁月的红色基因,写皮影戏中的传承密码,写山水之间的传奇故事……

罗山是块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殷世璜从小听着当地的红色故事长大,工作后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罗山的革命斗争历史,便着手挖掘红色家底,持续弘扬罗山的红色精神。

2013年,退休后的殷世璜有了更多的写作时间。他加入罗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深入研究党史、军史、老区革命史。2019年,他承担了《罗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撰稿任务。经过反复修改,这本饱含殷世璜等人心血的书籍,于2021年8月出版,为党政机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学习和研究资料。

“我还协助罗山县委宣传部编写了《北上,从何家冲出发》。这本书在2024年11月16日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大会上首发。”殷世璜告诉记者,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也是全国四大长征出发地之一,这本书从何家冲的视角、罗山的视角描述红二十五军的历史。

除了红色文化,罗山县的另一个瑰宝则是家喻户晓的皮影戏。47年前,当时在罗山县文化局工作的殷世璜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当时还很年轻,但我知道罗山皮影历史悠久,就主动请缨参加皮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2005年,殷世璜退居二线,但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没有变。2007年,他协助罗山县文化局对罗山皮影戏、罗山大肠汤、罗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并全程参与申报材料的起草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专项调研和申报,2008年,罗山皮影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殷世璜笑了,压在心头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让罗山皮影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殷世璜的最终目标。怎么样才能让罗山皮影戏与红色文化结合,从而推陈出新、更好地传承下去?殷世璜在保留皮影戏经典剧目的同时,开始尝试创作现代剧目,推出了展现红二十五军光辉历史的现代皮影戏《七里岗突围》《桂干生攻打青龙镇》等新编精彩故事片段,集中展示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唱腔,将罗山皮影戏和红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020年,殷世璜被选举为罗山县老年诗词研究会会长,爱写作的他更是一发不可收,不仅坚持每年出一本《罗山诗词》,还组织多种活动,加强与外地区的交流。“我当一天会长,就要把老干部组织起来写一天诗词,就要用诗词来反映罗山的发展和新面貌,让更多的人知道罗山、了解罗山、爱上罗山。”殷世璜说。

个人感言:古人把老人比作夕阳,我认为夕阳不是黄昏,它是晚霞的序曲。生命不息,就该奋斗不止,让夕阳更加灿烂,开启更加美好的明天!

殷世璜

编后语:“最美银龄”是对老干部事迹与精神的赞美。为进一步引导、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为奋力谱写“两个更好”新篇章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市委老干部局和信阳日报社联合开设“寻找最美银龄”专栏,自2024年7月17日起,陆续报道离退休老干部的典型事迹,至今已全部刊发完毕。这些离退休老干部中,有的坚守初心热心公益,有的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与担当,有的发挥余热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他们的“银龄”事迹为社会注入了正能量,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今后,本报将继续关注“银龄”,记录“银龄”,让“银龄”智慧与青春活力交相辉映,实现“老有所为”与“新有所承”的良性互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