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茶产业作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支撑国内茶区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满足健康消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茶叶深加工产品正成为推动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在此背景下,郭桂义建议,应尽快完善信阳毛尖等地理标志产品在深加工领域的拓展使用规定,让地理标志产品从“初级原料”迈向“高附加值品牌”,从而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茶马古道,到茶诗、茶画、茶书、茶艺,茶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
郭桂义从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茶文化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作用、茶文化与世界遗产等多方面出发,认为应将茶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他希望文旅、农业、工信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加强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等“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作为深耕茶学科研和教育一线40多年的“茶教授”,郭桂义曾担任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还兼任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大别山实验室副主任等职。他认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赛促学”是茶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围绕茶学人才培养,郭桂义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舞台。“茶艺技能竞赛经过近20年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与模式,是展示职业技能培训成果、加强技能交流互鉴的平台。”郭桂义希望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恢复“茶艺”项目、新增“评茶”项目。
“今后,我将创新形式,持续把全国两会精神宣传好,让热气腾腾的两会精神在申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郭桂义坚定地说,“我也将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匠心’与‘初心’,一如既往地为老区振兴鼓与呼,持续做好茶叶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等工作,让信阳毛尖成为助推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为奋力谱写‘两个更好’绚丽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