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袁野 通讯员 寇宗强)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该病症常以牙痛、偏头痛等常见症状作伪装,具有典型发作特征,时常把人折磨得寝食难安,痛不欲生。近日,市肿瘤医院疼痛科通过实施“C型臂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为一名80岁老人解除了困扰许久的顽固性病痛。
5年前,浉河区游河镇的王奶奶开始出现刷牙时电击样剧痛,后逐渐发展为说话、进食等日常动作均可诱发疼痛。虽然王奶奶发现得比较早,但东看西看跑了好几家医院,频繁更换治疗方法,效果都不明显。
前不久,王奶奶来到市肿瘤医院疼痛科就诊。接诊后,该院疼痛科仔细评估王奶奶的病情,考虑到王奶奶病史比较长、年龄大、症状重,建议进行手术。“这种疼痛会产生‘痛觉记忆效应’,患者常因恐惧发作而减少进食、回避社交,导致营养不良、焦虑抑郁等并发症。对于高龄患者,传统疗法存在局限,长期用药可能损伤肝肾。”该院疼痛科主任罗植权解释说。
在系统评估后,该院决定采用C型臂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该技术仅在嘴角处行2毫米穿刺,通过C型臂实时影像引导,将可调控球囊精准植入三叉神经半月节。通过精确控制球囊压力与作用时间,可选择性阻断痛觉传导,保留正常触觉功能。术后患者清醒即可进食,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至2-3天,尤其适合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罗植权说,手术那天特别顺利,治疗团队在C型臂引导下,准确穿刺至三叉神经半月节,仅用半小时手术就结束了。待局麻消去,摸着右脸感觉不到一点疼的王奶奶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这一刻,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早知道有这么好的技术,我何苦遭这5年罪。”术后第3天出院时,王奶奶拉着医护人员的手感慨道。
近年来,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下,该院疼痛科已形成特色诊疗体系,影像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组建多学科团队(MDT),配备数字减影C型臂、超声引导等设备,实现“检查—诊断—治疗”全流程服务。同时,还通过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定期开展远程会诊和手术示教,持续提升技术水平。
“医院针对三叉神经痛建立了标准化诊疗路径,初诊患者48小时内完成检查,明确血管神经关系;针对不同分支疼痛,提供射频、球囊、微血管减压等阶梯治疗方案;术后建立疼痛日记随访制度,动态调整康复计划。这种精细化服务模式,让基层患者就近获得优质诊疗。”罗植权表示,当技术创新与精细化服务深度融合,“大病不出县”正从愿景变为现实,对于长期受困于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而言,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突破,更承载着重获健康生活的希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