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天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信阳市肿瘤医院助鼻咽癌后遗症患者走出健康困境——

重建营养通道 点燃生命之光


□袁静 寇宗强

因18年前罹患鼻咽癌,安徽省六安市患者陈先生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健康困境:放疗后遗症引发颌骨坏死、吞咽障碍、严重营养不良等连锁反应。为帮助患者走出健康困境,近日,信阳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团队用精湛的微创技术为这位身高170厘米、体重仅剩40公斤的患者打开了生命的绿色通道。

精准穿刺:微创技术打开生命通道

“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仅有正常值的50%,血清白蛋白水平跌破生命警戒线,体重指数低至13.8,属于极重度营养不良。”该院肿瘤内科主任罗植权教授指着CT影像解释道,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患者右侧下颌骨缺损,颈部异常增生的皮下组织严重压迫着咽喉要道。

这个特殊的病例,在信阳市肿瘤医院多学科会诊室引发了深度探讨。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介入科、影像科、营养科、麻醉科及护理部专家围坐讨论。

面对这个张口困难、颈部僵硬的特殊患者,该院医疗团队对其病情进行多方考虑和评估后,最终决定在保留鼻饲管的同时先行CT引导实施局麻下经皮胃造瘘术,建立营养通道,补充营养,待患者稳定耐受胃造瘘管后再拔除鼻饲管。这样既维护了患者的外在形象和尊严,降低鼻咽部不适感,又保证了日常营养供给。

整个手术过程有条不紊,医护人员之间配合默契。影像医师实时监控CT断层扫描,确保穿刺针避开重要血管神经组织;护理团队随时做好应急静脉输液准备。

“保持呼吸平稳,我们现在进行胃壁固定。”随着罗植权沉稳的指令,直径仅3毫米的穿刺套管在CT导航下,精准抵达胃体前壁。1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病人安返病房。

温暖照护:医学之外的生命温度

术后护理同样充满挑战。由于长期营养缺乏,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显著下降,护理团队协助患者家属每天为造瘘口进行专业护理。术后初期鼻饲管未拔除,鼻饲通道的维持护理也是关键。责任护士的护理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每次换药时渗液的颜色、性状,甚至精确到毫升的肠外营养液注入量计算。

“陈大哥,今天我们试试坐位进食好不好?”清晨查房时,护士长总会带着温暖的微笑。护理团队专门设计了渐进式康复计划:从15°斜坡卧位到30°、60°再到90°坐位进食,每次角度调整都伴随着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

大医精诚:改写晚期肿瘤患者生存定义

术后第7天,患者胃造瘘管注食良好,食量稳定耐受,陈先生的面颊重现血色,精神开始慢慢焕发光彩,遂拔除鼻饲管。随着营养状况改善,咽喉压迫解除,患者对着查房的医护人员可以含糊地说出了“谢谢”二字。这个简单的词语,让科室的医护人员倍感欣慰。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我们的治疗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命周期,更要提升生存质量。”罗植权在随后病例讨论会上强调。该院推行的“肿瘤患者全程管理”模式,已让数百位像陈先生这样的复杂病例重获生活尊严,从急性期救治到并发症处理,从营养支持到心理支持,形成全链条医疗服务体系。

当春风拂过窗口,信阳市肿瘤医院病房楼前的树木已悄然绽出新芽。陈先生的故事,不仅诠释着现代肿瘤治疗从“治病”到“治人”的理念升华,更见证着一所区域性肿瘤专科医院如何用技术突破与服务温度,为绝望中的患者重新点亮生命之光。在这里,医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与数据,更是带着温暖的希望与守护。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