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迎春)惊雷蛰启序交春,万物生机满目新。近日,全国两会召开,我市高校党员干部、师生及时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奋勇争先当前锋、干字当头提质效”的劲头,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为谱写“两个更好”绚丽新篇章、建设现代化信阳贡献高校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这让我们倍感振奋!”信阳农林学院党委书记黄松表示,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治理能力、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专项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资源与条件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认真回答好“强国建设、信农何为”的时代课题,以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部分,要求‘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职教人,我倍感振奋!”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郑洪涛表示,“作为新时代信阳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我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和国家部署,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对标信阳‘6+11+N’产业布局,持续加大专业(群)布局优化调整力度,精准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五金新基建’,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新双高’建设,为老区振兴发展、谱写‘两个更好’新篇章贡献职教力量。”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进行战略部署,精准标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坐标,为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信阳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甘蔗表示,学校党委将把两会精神转化为建设“双高”院校的生动实践,确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在信阳艺术职业学院落实落细落地。学校将在锚定提质培优目标上持续发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艺术特色更加鲜亮,打造豫南特色职教品牌;在深化产教融合路径上持续发力,聚焦“1+1”产业布局和11个重点产业链,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提升社会服务贡献能力上持续发力,聚焦“四高四争先”,忠诚践行“两个更好”,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职教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擘画了2025年的发展蓝图,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让我备受鼓舞!”信阳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洪亮表示,“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我深感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全面深刻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以创新为驱动,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打造智慧课堂,开展项目式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度思考,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深切体会到政府工作报告对高等教育与中华文化的前瞻性布局。报告高频词‘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机串联,既凸显国家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决心,也为新文科建设锚定坐标系。”信阳学院特聘教授、河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国际汉语写作学会副会长毛正天表示,信阳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将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创新学科建设,一方面强化黄河文明、汉字源流、大别山红色文化等中原文化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构;另一方面面向世界,拓展国际汉语写作与中文教育,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面向世界与立足中原的两个向度的张力中,凝聚优势与特色,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为新文科建设贡献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