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雷锋精神耀红城


□聂建武 王丽君 夏风

春风拂绿大别山,雷锋精神代代传。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行动,正将雷锋精神的火种播撒在新县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从校园里的稚嫩童声到乡村院落的温情陪伴,从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到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新县正书写着一曲新时代的奉献赞歌。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在新县首府实验学校,《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高亢嘹亮。在“雷锋精神进校园 培育时代好少年”主题活动中,千余名师生通过主题班会、故事分享、实践劳动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与雷锋精神在互动体验中扎根发芽。

“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像雷锋叔叔一样从身边小事做起,乐于奉献、助人为乐,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六年级学生汪正阳在实践日记里写道。

教师余洋在国旗下寄语学生:“雷锋精神与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我们要像大别山的映山红,既绽放美丽,又扎根土壤。”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向上向善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悄然萌芽。

据余洋介绍,该校创新“思政+实践”模式,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今年计划继续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不单单是学校,在新县这片红色沃土上,一场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热潮正席卷而来。

在新集街道叶林社区,“便民集市”热闹非凡,一场以“邻里互助”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此开展。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热情周到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磨刀、理发、咨询等服务。

铺路石志愿服务队队员阳克成连续7年坚守便民服务岗,磨刀千余把的手早已布满老茧。“他们磨的是刀,暖的是心!”社区居民张先生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

而在光荣院与红色景区,消防员们变身红色讲解员,向游客和市民讲述红色故事,并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义务劳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让“火焰蓝”与“革命红”交相辉映。

在山峦叠翠的箭厂河乡,护理员汪海花带着做好的热饭热菜,叩开了留守老人的家门。打扫庭院、修剪指甲、烹制热饭……这些琐碎日常在老人们眼中是“比亲人还亲的关爱”。

“我们做的虽是点滴小事,却能让老人的晚年更加幸福。”汪海花的话朴实却掷地有声。这种“家门口的关爱”模式,正成为新县破解乡村养老难题的温情注脚。

“红马甲”扮靓城市,志愿服务温暖人心。据统计,新县已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老中青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网络,目前全县注册志愿者达4.2万人。新县将学雷锋活动与红色教育、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打造了“红色讲解员”“孝心护理员”“非遗传承人”等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活动1500余场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文明新县最亮丽的底色。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在新县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一个个“红马甲”穿梭忙碌,他们将志愿精神融入城市血脉,以点点微光汇聚时代暖流,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让雷锋精神恒久闪耀红城大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