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根红薯粉条“链”出富民强村路


□向宣垣 王新宇

在光山县晏河乡的深山中,藏着一个被森林环绕的“天然氧吧”——帅洼村。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6%,负氧离子含量超过3.8万个/立方厘米,进入这里,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然而,真正让这个村庄焕发活力的,却是一根看似普通的红薯粉条。凭借百年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的巧妙结合,帅洼村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帅洼村地处九架岭山脉腹地,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和纯净水源为红薯种植提供了绝佳条件。村里种植的“胜利百号”非转基因红薯品种已有百年历史,不仅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红薯高出30%,淀粉含量也达到20%-25%,是制作粉条的上乘原料。通过合作社统一种植标准、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帅洼村的红薯实现了“零农残”品质,并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绿色食品认证。

如今,全村种植红薯500亩,年产鲜薯200万斤,为发展红薯粉条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薯粉条的制作在帅洼村历史悠久,但如何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村集体以创新传承非遗技艺为导向,成立了九架岭农林茶专业合作社,构建起“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的产业链。

通过统筹财政资金90万元、整合社会资本100万元,村里建起了现代化粉条加工厂。在严格保留“人工捶打”“大麦芽洗粉”等12道非遗工序的基础上,引入了红薯粉碎、包装等现代化设备,实现了日处理鲜薯2万斤、日产粉条2000斤的标准化生产。

合作社还牵头推进“统一品种种植、统一工艺标准、统一品牌包装”,打造了“帅洼九架岭”品牌。每年15万斤手工粉条通过电商直播、年货节以及文旅研学体验活动等方式畅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225万元,村集体增收22万元。

一根红薯粉条,不仅让村集体增收,更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村集体以红薯粉条产业链为纽带,推行“订单农业+灵活就业”模式,带动100户种植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村里还开发了捶粉、晾晒等适老岗位,16名留守老人实现了日薪150元的就近就业。

“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种植得现金、集体分红享股金”——这种“四金”增收模式,让村民年均收入增长了18%。省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胡善信感慨道:“40年坚守‘生态优先、匠心传承’,让我们悟出了乡村振兴的真谛——用好一粒种子、守好一门手艺、带富一方百姓。”

如今的帅洼村,正朝着“千亩红薯基地、千万元产业链”的目标迈进。今年,村里计划将红薯种植面积扩大至700亩,并建设粉条文化体验工坊,推动“非遗技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我们要让更多群众端稳‘生态碗’、吃上‘产业饭’。”胡善信信心满满地说。这座深山村庄,正用一根红薯粉条,“链”出富民强村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